分类: 赵言赵语 |
“商人教授”和“教授商人”
赵志疆
上台是教授,下台是富豪;上午刚签下一份上千万的商业合同,下午却开着奔驰驶进校园,面对着讲台下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他们,就是人们所谓的“教授富豪”。
2007年1月,某点评老师的网站上发布了“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此榜一出,众多网友纷纷热议。(2月6日
法制晚报)
坊间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这年头,教授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越来越像教授。“教授富豪”无疑是一种真实的体现。笔者仔细看了看这个所谓的“教授富豪排行榜”,发现其中不少企业家都是兼职教授,也就是说他们并非先当教授后做商人,而是先有了成功经商的经历,然后才在大学担任兼职。相比之下,凭借大学的金字招牌而主动在外谋求兼职的自然就是“教授商人”了。“商人教授”和“教授商人”簇拥在大学校园之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比起段子里描述的场景来说,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教授能通过本职工作致富应该是值得尊敬的,然而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毕竟在于培养人才,当越来越多的“教授商人”把更多的心思用在赚钱的时候,不要说自己是否还能静下心做研究和搞学问,就连能否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都是个问题。满脑子经济利益的“教授商人”,其自身的学术成果难免会带有局限性,他们究竟是在致力于学术发展,还是仅仅为了谋求一己之私?经常参与制定各项关乎国计民生政策的他们,所制定出的政策又是否能真正做到利国利民呢?
我国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大多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教师名下,在审批过程中,申报者的职位、人际关系、公关本领等诸多非学术因素都在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大学则往往以能否得到项目以及得到项目的级别为标准,来衡量教师自身的能力。其结果是,越是有名气的教授越容易成为成功的商人,而成功的运作经验又反过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随着“马太效应”的不断放大,大学教师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于教育科研之外——不只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并不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及金钱至上之风的不断蔓延,不仅使得“教授商人”与日俱增,而且也给“商人教授”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登堂入室的机会。任何一种职业都应该有其特定的规范和标准,教授不仅应该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兼职的“商人教授”显然不具备这些。虽然如此,很多的大学还是日渐对“校企联姻”流露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知名企业家兼职大学教授的事例屡见不鲜。“商人教授”的主业就是赚钱经商,所谓“兼职教授”纯属玩票性质,既然专职教授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追逐利益,谁又能强求兼职教授心无旁骛地把精力倾注于三尺讲台?
无论“教授商人”还是“商人教授”,“教授富豪”的大量涌现都是象牙塔中很不和谐的一道风景,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对此趋之若鹜。导师被学生称为“老板”早已相当普遍,由此不仅可以看出研究生对导师的经济要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也反映出师生关系功利化的严峻趋势。部分学生热捧“教授富豪”不难理解,“教授富豪”更容易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然而正是这种热捧,也使得师生关系间赤裸裸的功利关系更加一览无余。不难看出,“教授富豪”的盛行不仅使得教育科研结果大打折扣,而且也对大学的学术环境以及人文氛围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学生热捧“教授富豪”的同时,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自己的教授能够专心授课。由此引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以往的大学人才评价体系以及监督管理制度过于强调行政主导逻辑,而忽略了属于学生自己的声音。导师只是一种教学岗位,与成功的商人之间并无绝对的等号。大学不仅应建立起科学的监督管理制度,督促导师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以指导学生,而且应保障研究生最基本的独立性和话语权,使他们在接受指导的同时,能够对导师做出客观的评价,由此建立起完善而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从而避免学生无奈地继续充当“教授富豪”的廉价劳动力。
大学是个纯粹的学术机构,除了具备学术和业务氛围之外,更要有一种人文和道德氛围,而金钱利益至上的“教授富豪”显然与此大相径庭。财富不是检验教授的唯一标准,成功的商人当然可以来大学传授经验,但大学不应该以教授的头衔作为必然代价。如果继续放任那些名不副实乃至有名无实的“教授富豪”无限蔓延,不仅对于学生有失公允,大学自身的声誉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即使“教授富豪”可以不在乎外界的议论,大学还是应该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将荒诞的笑话段子还原为令人惊叹的现实。
前一篇:人品考试考谁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