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基准价基于啥标准
赵志疆
针对近期媒体关注的一些地区春运客运价格上涨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1月31日称,春运期间,如果运输企业是在政府规定范围内浮动票价的,不属于春运期间加价行为。据调查,目前7个省份属于平时运输价格水平在政府规定基准价以下,现在可以上浮到基准价。(2月1日
中国青年报)
不久之前铁道部的一句“春运票价不上浮”,曾经令无数人喜出望外。有朋友征求我的看法,我不无担心地提出,“不上浮并不等于不涨价,因为有些车票是在以折扣价销售的,千万别到时候又提出来恢复原价。”事实证明我的担忧还是有道理的,不过令我始料不及的是,铁路部门依然坚持“不得恢复原价”,而公路部门则凭借基准价匆匆举起了恢复性上涨的大旗。
对于普通来百姓来说,“不涨价”就意味着自己不必再多花钱去购买同样的车票,然而在有关部门的解释中,却完全改变了味道。虽然“上浮”具体到票面上依然要以“涨价”来体现,但“上浮”却并不等同于“上涨”,因为车票原来是在以低于基准价销售的,因此经营者有权“在浮动幅度内自主定价”。简而言之,不是老百姓因此而吃了亏,而是他们在平时占到了太多便宜,这样的解释不免令人瞠目。
既然是在基准价的基础上“不上浮”,那么有关部门为何没有在发布“春运票价不上浮”消息时一并说明,而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才提出了“基准价”这样一个概念?如果不是为了瞒天过海、俘获民心,那就只能理解为遭遇到了始料不及的困难,而有关部门的态度转变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1月29日,发改委针对贵州等地的一些公路客运部门以恢复原价为名涨价作出明确表态:这种做法不符合规定。时隔两日之后,他们却又表示此举“不属于春运期间加价行为”。
针对“浮动票价”,发改委提出了三种适用情况,提出了7个未达到基准价省份。但是在“哪些地区适用哪种情况”,以及“究竟哪个省份未达到基准价”这些关键问题上却又语焉不详。如果说以往的春运涨价大多师出无名的话,基准价的提出无疑给客运企业提供了涨价的直接依据,而这又完全是在企业自己的掌控之内。模棱两可的态度加上繁杂而不明确的调控政策,发改委真的能控制住春运涨价的乱象吗?
此前,针对某些地方的票价上涨,发改委曾提出“希望媒体和广大群众更多地监督和关注这方面的情况”。但是我想,仅仅是“上浮”与“上涨”的关系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已经足够“广大群众”头痛了,遑论“监督和关注”?与其呼吁他们参与监督,或许还远不如公开基准价的标准以满足他们的知情权更为实际——即使他们无力阻止今年票价的上浮,起码可以堤防来年“基准”的上涨。
从“不上浮”到“上浮违规”,再到“上浮合情合理”,有关部门对待公路客运票价问题的态度始终令人捉摸不透,普通民众曾经满怀喜悦的态度也逐渐被愤懑和不满所代替。有关部门面临着多大的压力人们不得而知,但面对压力时曾经的盲目乐观以及提出口号的草率却显而易见。当曾经处于风头浪尖之上的铁路部门稳扎稳打逐步将“春运不涨价”落实到实处的同时,闻风而起、一拥而上的公路部门却日渐显露出疲态,昔日的豪言壮语似乎也正在逐渐演变为不经的笑谈,这实在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