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领导批示不应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2006-11-23 21:09:32)
分类: 赵言赵语
领导批示不应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赵志疆
 
庆阳市镇原县19岁的农村青年白荣晖,因患先天性孤立肾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症,从北京转至兰州治疗,在多方筹款无果的情况下,其父白纯钰于今年7月17日给庆阳市市长张智全写了一封求救信,但没有得到任何消息。8月3日,白荣晖带着遗憾在兰州离开人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白纯钰返回庆阳市政府查问原委时,这封被市长批示民政部门“想法救助”的救命信,却在市政府办公室“搁置”了20天。(11月23日 兰州晨报)
 
对于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言,领导的批示显然只是一个开始而非全部,如果不能被很好地贯彻执行,领导批示终不免会沦落为一纸空文。白荣晖的悲剧再次印证了这样的道理。毫无疑问,“搁置”领导批示的工作人员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假如没有领导批示,民政部门究竟该怎样面对白荣晖的悲剧?
 
白荣晖的病情持续了6年之久,为了给他看病,家里卖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他的父亲甚至还身挂“生死牌”走上广场去卖肾。所有这些,当地多家媒体都曾经报道过,庆阳市民政局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然而却迟迟没有表态。接到市长批示后,民政局局长王宪峻说,他马上批阅后立即电告镇原县民政局办理。与接到领导批示后的雷厉风行相比,民政局此前究竟做过些什么呢?白荣晖的悲剧表面上看起来肇始于领导批示的“搁置”,然而深层次挖掘则是缘自社会救济的缺位,而“唯领导批示是瞻”的民政局注定是其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
 
随着医疗费用的日渐攀升,医疗开支越来越成为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之重,但是,类似于大病救助之类的社会救济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完善。白荣晖的悲剧绝非一个孤立的标本,类似的悲剧我们已经见过太多。而每一次悲剧过后,除了习惯于当事人声泪俱下的倾诉,以及百般无奈地自救之外,我们甚至也已经习惯于民政部门的失语。
 
白荣晖虽然是不幸的,但他却又是幸运的,尽管遭到了“搁置”,他终于还是得到了一份宝贵的领导批示,而这样的批示又是怎样的“可遇而不可求”?凡事都要仰仗领导批示行事,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这原本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官场心态。性命攸关的悲剧面前,民政部门的权力依赖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在他们眼里,领导批示显然要比当事人自身的窘境重要得多。
 
当然,民政部门“唯领导批示是瞻”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原因,那就是可以假借领导之手对那些亟需救济的对象区别对待。我国的社会救济制度一直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不仅非常分散而且以应急性规定为多,囿于地方政府的财力,也并没有真正做到全方位的大病救助。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政部门也许就只能选择“有钱花在刀刃上”了,而领导批示恰恰就是所谓的“刀刃”。如果说民政部门的权力依赖令人倍感愤怒的话,借领导批示以区别对待则使人平添了几分凄凉。
 
完善社会保障是政府的“天然”之职,提供社会救济则是民政部门的应尽之责。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对于白荣晖的悲剧,应该引起反思的不仅是领导批示为什么被“搁置”,更应该包括民政部门为什么会失语?领导批示即使救得了一个白荣晖,显然也救不了无数和他一样正在承受不幸的人们。只有完善救济制度、疏通救济渠道,积极发挥民政部门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使他们摆脱目前的窘境。悲剧面前,领导批示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