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脉搏里不应只流淌着农民工的鲜血

(2006-11-07 23:05:04)
分类: 赵言赵语

城市脉搏里不应只流淌着农民工的鲜血

赵志疆

数据显示,今年7月,昆明地区参与无偿献血的5879人中,公司职员(主要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农民工占62%,大学生占25%,农民、军人和工人分别占3%、4%和4%。公务员5人,所占百分比可以忽略不计。其他人员占2%。 (11月7日 中国青年报)

不需要列举更多的数据,仅从各地时有发生的“血荒”中就可以看出,农民工成为城市新的献血主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跳动的城市脉搏里更多地流淌着的是他们的鲜血。

我所居住的城市也曾经有几辆流动采血车,门前冷落了一段时日之后,如今已不知“流动”到了何处。与流动采血车的冷清相比,每当各单位组织献血的时候,照例都是一番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我们单位规定,每次献血可以得到200元现金和2天公休,这对于普通职工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诱惑。于是,如何抢到一个献血指标就成了此时最热门的话题,更有甚者,一些单位“红人”甚至常年霸占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在“献血指标”成为可资炫耀的资本同时,更多的人只能望洋兴叹,即使如此,他们也绝不会迈向街头的采血车。因为这不仅会使自己感到待遇的不公平,更会被别人视为“没有本事”的另类。

相比起我们这家国有企业,公务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无疑更加优越,相信类似的一幕也会在他们中间不断地上演。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单纯将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架在道德烤架上并不公平——对于那些工资福利待遇稳定的群体来说,真正走向街头无偿献血的人究竟能有几个?说白了,现有的无偿献血激励制度并不足以吸引这些享受公费医疗的人群。即使失去公费医疗,他们起码还有医疗保险“垫底”;更何况,用血成本他们自己完全负担得起,而这样的概率实际上却又微乎其微。

然而同样的激励制度对于农民工来说,意义就会大不相同。在80%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半数以上看不起病的背景之下,任何一种医疗优惠措施对他们都显得弥足珍贵。对于农民工而言,无偿献血之前的健康检查无疑是难得的免费体检机会,优惠乃至免费用血的规定也更像一次医疗储蓄,这些旁人看来毫不起眼的激励手段在他们眼中显得意义非凡。因此,一位从事采血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感慨地说,大部分农民工参加无偿献血,都是为了得到一张《无偿献血证》,以此来证明自己身体健康。

虽然无偿献血是自愿行为,但是因为医疗保障的差异,围绕着一纸《无偿献血证》,实际上已经造就了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医疗保障的缺失使得农民工的自愿行为多少带上了些许悲剧色彩,而那些医疗保障无虞的群体则隐约流露出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于是,农民工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弱势群体,关键时刻却在一次次扮演着城市输血者的角色。

城市脉搏里流淌着的不应该只是农民工的鲜血。要想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就应该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使他们的献血行为更多地出于自觉自愿,而不是迫于无奈的生存压力。其次就是,阻碍自愿献血的“献血指标”应当彻底废除,在“指标”的压力和诱惑之下,不知道多少人的无偿献血完全改变了味道,又有多少人因此望而却步?除此之外,现有的无偿献血激励制度似乎也有调整的必要。实际上,当一种激励制度只能激励少数弱势群体,而不能对多数人起到积极作用的时候,也许我们确实应该考虑重新调整激励的标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