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降分录取”也是“垄断福利”

(2006-08-30 22:33:39)
分类: 赵言赵语

“降分录取”也是“垄断福利”

赵志疆

暑假期间,东北某高校部分教职工因不满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对其子女的优惠政策作出改革,集体向校方抗议,提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学”,要求学校对其子女予以大幅度降分录取。事件发生后,使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这一半公开的秘密更加公开化。原来,往年本校子弟的录取分数线竟然低于普通考生百分之多。(8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恰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罗立祝所言,“这所学校反映的情况并不是个案,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甚至在一些高校的招生章程中也有体现。”和普通意义上的垄断行业一样,学校对于教职工来说,就是自己和家人的一切福利来源;而为了笼络人心,学校领导也往往更愿意将为员工谋福利视为主要工作之一。正因为如此,学校职工才会将“降分福利”看作是自己理应拥有的福利。当想象中“天经地义”的福利遭到削减的时候,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

社会公众之所以对“垄断福利”不满,不是因为福利待遇的多少,而是因为这种福利建立在国有资源垄断的基础之上,并且以损害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反观“降分福利”,何尝不是同样如此?当学校教职工愤怒地打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学”这样的旗号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他们的“降分福利”对普通公众公平吗?公正吗?当他们的子女纷纷通过“降分福利”占据高考录取的一席之地后,其他的孩子又该向谁去“要上学”呢?

公众的感受显然不在学校教职工的考虑之内,他们更愿意在内部之间衡量得失——凭什么别人享受了“福利”我却不能,过去可以而现在不能?这种内部比较还有一种更为广阔的背景,那就是当前的高招录取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不公平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始终坚守的“地域福利”。北大校长许智宏曾经强调说,高招录取没有绝对的公平,北京市对北大的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招生时理应有所倾斜。

这种“录取倾斜论”在大学教职工的那里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相比,教职工对学校的支持无疑更加具体和直接,因此他们更加有理由要求学校招生向自己“倾斜”。如果学校做不到这些,在教职工看来就是有失公平。教职工“不公平感”的另一个来源是,很多垄断行业都享有着形形色色的特权,而“高校惟一有的就是可以挖掘教育资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垄断福利”之可恨,人人得而诛之,然而一涉及到个人利益,很多人却又近乎本能地跳出来捍卫特权、维持垄断,其依据恰恰是自己可能曾经深恶痛绝的其他行业“垄断福利”。凭借对国有资源占有的不同,各个行业之间相互攀比、不断复制着彼此的“垄断福利”,造就了时下特权泛化的混乱场景,即使是在大学校园之内一样难以避免。

正因为如此,不由得叫人对教育部此次“严厉追究、决不姑息”的表态寄予很高的期待。不仅希望教育部能够“言必信、行必果”,彻底清除此类有损教育公平的“降分福利”,而且希望能够籍此触动高招录取中的“地域福利”坚冰,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和公正。如果“降分福利”能够得以有效遏制,对于各类“垄断福利”也将会是一种有力的震慑——起码在公众对“垄断福利”进行口诛笔伐的时候,可以寻找到直接的证据,而不必每每只是向天开炮、对牛弹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