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浩事件”——属于一顶帽子的胜利  |

(2006-08-17 21:17:36)
分类: 赵言赵语

属于一顶帽子的胜利

赵志疆

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赴广州市教育局求见局领导时遭拒,工作人员扬言报警。8月16日,广州市教育局在发给新闻单位的通稿对此事作出回应:工作人员将他当成一般的群众来访是不妥的,尤其在知道其政协委员身份的情况下,说出报警的话更是不妥的。(8月17日 南方都市报)

“孟浩事件”沸沸扬扬,广东省政协力挺、全国媒体关注、甚至就连央视也直接介入。然而在外界一边倒的压力下,广州市教育局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事情早已过去了十几天,教育局曾经信誓旦旦的“正面回应”虽然“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却是如此的“犹抱琵琶半遮面”。

“不妥”显然是一个中性词,这只说明工作人员的方法可能不够周全,并不说明他们的衙门意识有多么严重,更不能说明他们的手段有多么恶劣。省政协委员正常履行自己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不仅被教育局工作人员粗暴制止,而且还遭到了人身安全的恐吓,所有这些难道仅仅只是“不妥”?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权力干预之下,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教育局对事件的认识难道仅仅止于“不妥”?

政协委员的常态监督成为一种新闻事件,本身就足以说明教育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是多么严重, 而教育局“大事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更是清晰地展示出其内部的衙门意识以及护短心理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即使我们将“不妥”视为一种闪烁其词的道歉,这句话显然也只是对政协委员个人说的。教育局之所以感觉“不妥”,是因为把政协委员当作了“一般群众”,换句话说,如果真的是“一般群众”,是不是就没有了丝毫的“不妥”?知道孟浩的政协委员身份,依然以报警相威胁“不妥”,如果明确了他不是政协委员,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不妥”?

至此,我们终于完全明白了,教育局之所以感觉“不妥”,只是在琢磨自己的机构不应该阻止什么样级别的人进入,而不是反思自己的大门究竟是否应该向公众敞开?这也使得这种仅具象征意义的胜利只是属于头上的一顶帽子,而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纯的个人。媒体长篇累牍的连续报道,公众不厌其烦地口诛笔伐,最后换来的却竟然只是属于一顶帽子的胜利。这样的结果不免使人徒生感叹,也难怪有人会惊诧于这家“史上最牛的教育局”。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正面回应”过后广州市教育局制定出了下半年的六项工作重点,其中第六条为“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看到这条规定,我倒是很想请教一下广州市教育局的领导:“一般群众”到底算不算“人民”?人民都被理直气壮、毫无不妥地拒之门外了,他们满意不满意还用问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