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农民工子女班”是醒目的“身份标签”
赵志疆
海口市同济学校今年秋季打算在初二年级单独设立“农民工子女”教学班,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开教学。这一举措引发家长热烈争议。(8月17日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海口市同济学校校长张义列举了4大理由,分别是不善交往、学习基础差、不会说普通话以及城乡差距。校方认为,单独分班可以使农民工子女免遭歧视歧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的初衷不可谓不好,但究竟能起到多少实际效果值得商榷。实际上,海口市早在2004年起,对已经对城乡孩子一视同仁——各公办中小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并免收借读费,当年就接收了8200多名农民工子女。看得出来,从整体上讲海口市的学校并不排斥农民工子女,而感受到歧视压力的学生终究只是极少数,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以及家长都反对分开教学的根源所在。
不妨来想一想,如果真的单独设立“农民工子女”教学班,效果将会怎样?这么多不善交往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岂不是将变得更加不善交往?这么多学习基础差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连个请教问题的对象都找不到,他们的成绩如何能得到提高?每天都生活在天南海北的方言包围之下,他们又怎能学得会普通话?久而久之,他们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如果说此前农民工子女所遭受的歧视,只是个别时间的个别现象的话,随着“农民工子女”教学班的成立,这样的歧视很可能将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的群体歧视。而所有这些都仅仅因为学校好心却办了错事——他们在不经意间,将一张身份标签醒目地贴在了教室的门口。唯身份论的分开教学,格外突出了农民工子女的特殊身份,进一步放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民工子女势必将会因此而受到更多的歧视和偏见。无论是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今后的成长来说,显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子女理应受到我们的礼遇,为了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整个城市,恒久地将他们隔绝于外显然不是办法。其实,农民工子女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值得学习,学校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帮助这些城乡孩子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整体,而不是随便贴上身份标签,然后分门别类放置在一边。
济困的最高原则,是保持接受者的尊严。对于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学校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农民工子女特殊的身份,他们的心理防线本就相当脆弱,学校任何一种有欠思量的举措都可能损害到他们的尊严。经历过这场风波,也许学校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下,如何恰当地体现自己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而不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