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公款,公仆,公祭
赵志疆
9月1-3日,广元市将举办“2006中国·广元国际女儿节暨国际凤舟节”。在此期间,广元市将首次公开祭祀1200多年前出生于此的武则天。整个活动期间,广元市委、市政府还有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和商贸旅游等活动。(8月16日华西都市报)
武则天始终都是一个毁誉掺半的人物,从纯粹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她凭借强硬的政治手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将一个庞大的男性帝国玩弄于股掌之上,堪称女中豪杰。然而,她“制人如制马”(鞭之不服则挝其首,挝之不服则断其喉)的制人理念,又使她成为历史上被人咒骂最为厉害的狠毒女人。
那么,当地政府公祭武则天究竟是想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是号召人们追忆“皇恩浩荡”?还是激励妇女发出“巾帼当如此”的感慨?当然,或许这些都不是,之所以要公祭武则天,仅仅是因为她曾经生长于斯。
事实上,类似莫名其妙的公祭已经很多了。如果说最初的公祭黄帝尚且带有“寻根”色彩的话,其后蜂拥而至的各类公祭则越来越多地流露出“娱乐”的味道。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争伏羲,山西运城与湖南宁远抢舜帝,河南焦作、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山西高平夺炎帝,端的是你争我抢好不热闹。那些抢不到“三皇五帝”的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别处,于是,仓颉、屈原、司马迁、蔡伦、李白……个个被摆上了祭台,更有甚者,“元谋人”的故乡——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居然建起了“中国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台”。至于祭词更是五花八门,陕西平利祭祀女娲时颂曰:“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善待生命,自强不息”的女娲精神,是超越自我的创造精神,无所畏惧的包容精神,母仪万世的惩处精神,聪明睿智的拯救精神……至今读来仍不免令人喷饭。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一幕幕“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之中,各地政府“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基于这种背景,广元市此次公祭武则天也就容易理解得多——不过是在这场利益争夺战中恐为人后而已。
但凡公祭,大多照搬专制时代的家族祭祀程序,无非是“诵读祭文、乐舞、拜谒,礼成”。政府领导直接现身其中,姑且不论这种带有封建迷信思想的活动会对社会风气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几乎是可以肯定的。组织排演、接待宾客、安全保卫,哪一项工作不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政府领导煞有介事地诵读祭词的时候,又是否会给人留下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公祭热的不断升温,有些地区已经不仅限于公祭资源的争夺,而日渐升级为公祭规模的攀比。公祭先人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像是对金钱的顶礼膜拜,这也使得原本纯粹意义上的祭祀活动被涂抹得面目全非。
笔者在广元政府网上看到,去年女儿节商贸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府指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但不知为什么今年政府主动从“指导者”变身为“承办者”?要知道,政府好心未必就能做成好事。即以湖北随州为例,当地1993年公祭炎帝时曾盛极一时,参与者达四万人之多,可如今却早已官司缠身、管理失控,所谓公祭更是成为了遥远的回忆。如果政务环境和社会环境得不到改善,无论祭起多么声名显赫的先人也是枉然。
把久已作古的先人摆上祭坛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把振兴地方经济一同摆上去却并不容易。这种丝毫不顾历史文化认同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公祭,除了能带来一时轰动,造就片刻喧嚣之外,到底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多少实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