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为何丑闻不断?
赵志疆
连日来,前往十九路军陵园祭奠抗日英烈的广州市民发现,就在英雄纪念碑旁不远处,赫然出现一家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园林酒家”,陵园东北角的侧门成了酒家的正门。一边是英烈安息之所,一边却觥筹交错、笑语欢言。有市民表示,此举破坏了陵园的肃穆气氛,是对英烈的大不敬,应还英烈一片清净。(2005年12月8日
陵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柳树林称,该处酒家是有政府规划,是经有关单位批准建设经营的合法单位。而且,该陵园近日通过有关方面验收,将通过3A级景点的标准评定。而3A级景点要求有一定规模的餐饮设施,大小应在200~300平方米。但是记者在市规划局档案室看到,档案中的规划面积清清楚楚地写着仅仅172平方米,而且只是茶室,并非酒家。
172平方米的“茶室”是怎样变身为过千平方米的园林酒家的?关于这个问题,暂且按下不提。即使是规划中的茶室,其依据的也是景区建设规划,也就是说所谓“合法”,“合”的是旅游部门的“法”,但是这“合”文化部门的“法”么?
十九路军烈士陵园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编制、经费、事业费都应该归属文化部门管辖,但是诸如开设茶室、酒家这样的规划权却在旅游部门手中,这就事实上形成了文化部门虽然拥有烈士陵园的资源,但是却无法合理地利用开发,而旅游部门却在运用着“市场经济”的一切手段在陵园内进行“创收”这样一种怪象。虽然规划的只是一家小小茶室,但是为了赚取更大的收益,小茶室慢慢演变为大酒家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即使是在饱受各界质疑的现在,陵园管理处居然还理直气壮地提出,酒家本身是一家“合法单位”。
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这种职能上的分割,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突出了文物保护与景区开发之间的矛盾。于是,越来越多的烈士陵园为了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而不惜拿烈士的“住所”开刀。其中既有出租场地存放私人骨灰的,也有变卖陵园土地当作私人墓地的,更有甚者,泸州市烈士陵园里面竟然做起了“皮肉生意”。站在烈士陵园里,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安息吧,先烈们。”可是面对这样的场景,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烈们如何能够得以安息?
类似烈士陵园变成“生意场”的现象如果偶有发生,或许还可以解释为个别现象,但是当这类新闻不断出现的时候,也许就只能从烈士陵园的管理机制上去探寻问题真正的根源了。因此笔者认为,比彻底清查酒家合法性更为重要的是,烈士陵园的管理者能否从这件事当中得到应有的警醒?在现有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首先要做的是加强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制定出完善的陵园建设、管理和旅游服务标准,确保烈士陵园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不是沦落为商家如蝇逐臭的生意场。
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时代发展到今天,实在不忍心再次看到这样愤懑的谴责,尤其不愿意看到的是,英雄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原因竟然只是为了些许蝇头小利,而这竟然是发生在英雄长眠于此的烈士陵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