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
我老婆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工作经常加班,到了周末休息的时候,也喜欢去公司。在我看来,家里只是她的床,她在公司的时间要远远要比她在家的时间长。更让我不解的是,每年到了“五、一”“十、一”的长假,她都显得格外的消极,情绪看上去也很低落。我跟她谈过好多次,想利用假期两个人出去旅游散散心,缓解一下平时工作的压力。可是,她总是说身体不舒服啊,觉得没有兴趣。近十天的长假,就披头散发的呆在家里,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可一旦假期结束,她就换了个人似的,马上又精神倍佳的去公司上班了。真不知道她到底怎么想的!
我在外企工作,平时工作很忙,压力也大,工作日的时候,就盼着周末的到来,希望能好好利用闲暇时间让自己休息休息,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是躺在床上发赖也好。可是,到了周末,我反到觉得不自在。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两天的休息时间,经常就在糟糕的心情中过来了。朋友说,可能是因为我还在工作的状态中,没有放下,所以心里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下去,就有点恶性循环了。
无论是因痛苦经历而排斥节日,还是因自动放弃生活乐趣而厌恶节日,或是因家庭人员丰富、交游广阔而导致节日过劳于是“谈节色变”,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临近假期便惶惶不可终日大部分是焦虑情绪的综合症候。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不要以一个“节日焦虑症”来概括自己的心理问题,因为节日不过是个客观存在的无害事实,而你的问题即使不在节日也依然时时折磨着你,亟待你的关注。比如,幼年有痛苦经历的人,即使不过节,你跟丈夫之间依然会因他跟家人的亲近导致你莫名的吃醋和愤怒,那是你的安全感缺失在作祟;自动放弃生活乐趣的人会因为职场失败或退休而完全崩溃、不堪一击,因为你对成功的看重远远超过了它本身担负的内在价值;到节日就用不停走动、不断摆宴席折磨自己的人,一旦你失去了一呼百应的地位你将终日无所适从,因为你用别人对你的态度决定对自己的评分,失去了参照物就失去了你的自身价值。所以说,过去用“节日焦虑症”掩盖内心困扰的朋友们,正视自己的焦虑吧,因为它的存在不会因为一个名词的出现就消失,你不处理它,有一天它处理你的时候下手会很重。
作为调整,对于焦虑问题,我们一直都很推荐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思考和定位。一个人如果连爱自己、欣赏自己、珍惜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自然十分困难。认清自己不配得到休息、不值得享受生活的理由,对于重新认识生活意义有重要作用。对于有痛苦过往经历的人来说,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人”――这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其实非常不容易做到。我们说人的躯体跟思维一样具有记忆,当一个曾给我们留下刻骨痛楚的场景重现时,当初那种刺痛给身体带来的记忆会复活,当时的令人窒息、心痛不已、浑身酸楚、手脚冰冷全都回来了,感觉如此强烈,以致没有察觉你已经跟着感觉回到了那个无助的岁数、那个心碎的时刻。我完全能够理解那种相伴而生的煎熬,但我依然要跟你说,同样我也希望你能大声地跟自己说:我已经长大了,再也没人能给我带来那样的痛苦,我有朋友、有丈夫、有妈妈、有婆家……我的队伍十分庞大,我很有力、我很勇敢,谁也不能再抢走生活里本来属于我的幸福和快乐了。
对于他们共同具有的对假期的不良情绪反应,我推荐一个简单的“计划法”。过节前把该做的事、想做的事、不喜欢的事分门别类地列出表格,建议:多做想做的事,适度做该做的事,不做不喜欢的事;如果该做的事碰巧是讨厌的事,那么作为对自己整年劳累的犒赏,先从把这类事情减半开始。
祝每位朋友都有个痛快淋漓的假期,过长假从爱自己开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