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有友人也评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

(2020-01-10 05:05:59)
标签:

兰亭序

祭侄稿

姨母帖

自从推出 一文后,另有几位友人对此也各抒己见,
简录如下:

Y:恕我冒昧,我更倾向与叶说。

Q:很受启发,自己以前读书时似乎从来没有细想过!

Y:静坐半日,忽然又想起兰亭集序,明白了您的意思。蒋捷有首词说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以及而今听雨僧庐下。读兰亭序,个人心境阅历不同,感到的便不一样吧。

I: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灵性思维)的争执,以及如何表达这一矛盾体?又如何解释过去人的文本?苏格拉底临死前,我走了,你们继续活,谁应该最幸福,你我都不知道。只有第三者,神知道。第三者最清楚

Q神知道,这几个字好庄严。我也说不清何为,但总感觉中西之间在这个问题是想通的,孔子所谓丘之祷也久矣,何为真正的祈祷?其实是一个人念兹在兹而不知的,而所谓的形式的祈祷不过是形式,就像,我们口头上会有好多的表达甚至不公的抱怨,这只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冥冥之中一直都在,丝毫不爽的

L: 施先生所言兰亭之批是有些发力过猛了,忽略了我们中国古人的精华和灵性。文字固然是印迹和前人的车辙,但今人不应固视于现象。羚羊挂角,何须执着于痕迹,抬起头就可以看到方向和远方。介于其所批《兰亭》的后半段,后生以为此乃其最精华之处。但施先生所批之处,倒是让后生想到了弘一法师(李叔同)临寂所写的悲欣交集四字,那是何等的修为!所言暂离学术,只读兰亭也许就是对其最好的答复

D: 诸位都很有见地!

L: 觉得目前很多学者,往往受西方的理论逻辑的影响非常深,倒不是说不好,只是怕陷进去太深。像那种中西打通,浅尝辄止的学者并不多见。中西的文化逻辑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者都研究,但真正能做到从两个视角来互观的还真不多。《兰亭序》与《祭侄文稿》的书法造诣,学生不敢妄评,但有一点疑问,这种比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武无第二,文无第一。学生以为,中国文化讲究过河拆桥,只要把你送达彼岸了,这个也就没有什么了,哈哈。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大音希声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这个,当然这也是一种最高的追求罢了。真要比较,也许也应该比比,这个桥谁造的最短,最顺畅,能让你最快的到达彼岸。但这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则刚好相反,他们认为桥即彼岸,怎样把桥修的精致,有结构,有纹理,有逻辑就是好的,而桥的好坏就决定了水平的高低。文字是桥,书法也是桥,哈哈,学生有时疑惑,是不是那些已经站在对岸的人,就不再关注桥的问题了


附:

http://img5.imgtn.bdimg.com/it/u=896393595,3793724406&fm=26&gp=0.jpg

最近,“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对公众展出,展品中包括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外借的馆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从而引发了珍贵藏品能否外借的争议。《祭侄文稿》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在公认的传世墨迹中,颜真卿最为巅峰的可靠作品,被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后的“天下第二行书”。本文作者陈传席则认为,《祭侄文稿》的地位,甚至还远在《兰亭序》之上。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兰亭序》不如《祭侄文稿》的八点理由

文 | 陈传席


《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且不谈,本文只谈它的艺术水平。

 1965年《文物》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台湾的徐复观反对郭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其实郭的治学方法还是对的,只是他认为《兰亭序》是伪托的根据还不足,但郭沫若严肃地说:“《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即是说否定《兰亭序》为真迹的人,也承认其艺术水平高,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笔者在少青年时临摹《兰亭序》9年,几乎是一天都没间断过,但我在20年前就说过,比较而言,《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不是最高,注意:不是说它水平不高,而是“不太高”(注意“太”字),且是比较而言。至少说,《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比颜真卿的《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

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

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其三,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

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

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

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

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

还可以列举很多例子,说明《兰亭序》的艺术水平不如《祭侄稿》。

总之,《祭侄稿》在大气、苍秀、气势开张、圆浑、连贯、自然(散、淡)等方面都超过《兰亭序》,生动更过之。《祭侄稿》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书法艺术作品,比较而言,《兰亭序》则像一篇抄写作文的文字稿。 

难道你要否认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吗?答曰:“绝对没有。”王羲之的行书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姨母帖》为第一,那真是“淡无可淡”。我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几次看到此帖,不但流连不忍离去,真至“十日不知肉味”。看过此帖后,其他的帖都不想再看了。看过此帖后,益感《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惜字数太少。如果不是字数太少,《姨母帖》应和《祭侄稿》并列为“天下第一行书”!风格各异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