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思偶录 |
听到一则传闻,说是某名校下令禁止小学生参观!?我愕然了,叹惜了,痛心了。但愿它只是愚人节的笑闹,是止于智者的谣传,是别有用心的攻击。
若真如传闻,从“兼容并包”到“小家子气”,多么不应当的换位!蔡元培老先生在天之灵,怎么看这些“后人”?若是领导决策,就是“小家子”的“庸官”;若是教员意图,就是“小家子”的“庸师”;若是学子请愿,就是“小家子”的“庸才”。我决不相信,那个校园里绝大多数的人属于这三类。几个人的下令,以秩序、卫生、经费等为由,竟可以使一个光辉、圣洁、开阔的泱泱大校,蒙受精神上“黯淡”、“秽染”和“偏狭”。
当年蔡先生接掌这个校园时,学生多是花天酒地型的纨绔子弟,教师大多出身盛气凌人的官僚,校内等级森严,差役等被视为奴仆,校园乃对外禁地。当年作为买春中心的八大胡同中,嫖客大都来自“两院一堂” (参议院、众议院以及京师大学堂)。蔡先生到校首日,差役们循规列队恭候致礼,他立以鞠躬还礼,全校惊讶;接着他又宣布,对差役一律称“工友”,这一举措给校园吹来了新风。学生们很快除弊革新,成立了各种思想的学术研究会。后来,校内还首开在国内招收女生的先河。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仅是学术上的,而更重要的是对全社会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开放的指南,这个校园由此成为打破封建等级,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给中华民族的重建打下坚实的思想和人才基础。蔡先生的精神怎么估量都不会过高的。在这个校园多少熏陶过,虽平庸已极,不象代代的学长学弟们那样有成就和建树,但唯一能自豪的资本就是:我们有过一个老校长,他的名字叫蔡元培。
在蔡先生的倡导下,历史上最自由的学术空气与最崇高的人文精神弥漫在中华的上空,从最激烈的马克思主义者到最保守的封建卫道士,都可以到这里一较思想的高低。我感触最深的一个例子是清末明初的“狂怪名士”辜鸿铭,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可谓罕有的学贯中西。他精通九国文字、熟谙国学、文理工皆通、嗜读莎士比亚,又偏好小脚女人;他既新潮又守旧,一生精彩且充满传奇。蔡先生请他任教。有一次,他背后拖着小辫子走进这个名校的讲堂授业,引得学生们无不捧腹,他却面不改色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此语一出,课堂里一片寂然,这个名校学生们的狂傲骤然遁形。是的,国人头上那条满清辫子早已剪掉,但国人甚至包括文人们,心中那条无形的辫子呢?!这个“辫子”包括违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精神的一切东西:保守、封闭、等级、排外等等,当然也包括“拒绝小学生”。在我看来,宁可拒绝“大总统”,也不得拒绝“小学生”!
我们的大学不仅培养各种专才,更重要是培养所谓知识分子。过去有一个很狭义的界定,即知识分子就是文人、读书人、受过教育的人。其实不然,在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配不上这个称号。多年来,对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个问题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知识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比较广博的知识,尤其是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综合知识,而并非是仅仅知道某一单纯领域的专业机器;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尤其是追求真理、具备批判和不盲从的精神;三是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具有正义感,自律性,人文精神以及多元开放观,是非分明,同情人类的苦难,尊重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反对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和现象。“拒绝小学生”是违背教育的根本理念与知识分子根本原则的。
世界上的真正名校都是开放的,拿纳税人钱的公立名校更是开放的。这并不仅是义务,名校最恐惧的就是对世人,尤其是对青年人和小朋友失去吸引力和亲和力。我拜访过上百所各种名校,其中不少是世界级的,他们绝大多数连围墙都没有,极少数有围墙的也仅是历史的遗留或某种特色建筑的象征。学校与社会没有围墙之分,她以自由平等的空气来净化和感动社会。在阳光灿烂的午后,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结队来校园参观的小学生在碧绿的草坪上跳跃欢笑,他们并不需要来此接受说教、宣传、灌输,而是用儿童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感受校园的气息。校内的教职员工和大学生们由此感受到娱悦、轻松与祥和,绝不会引起什么抱怨和反感。校园与任何其它公共场所不一样,它的天职就是为各个年龄层的人分享知识和智慧而开放的。心理学家说过,最不令人讨厌的声音是小鸟的欢叫和孩童嬉戏中的欢笑。不管有多少校园遭到干扰的人证物证的理由(那都是可以智慧解决的〕,但不应该因噎费食。试想,一个连小学生们――社会最纯真,祖国最美丽的花朵,人类最代表未来的群体都排斥的校园,还可能是一个世界级的学术殿堂么?不能否认,国民素质和社会公德的某些不足,是会带来校园的某些不愉快;但有无可能因势利导,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互动?
我还是不太相信这个传闻,甚至不相信那个通告是真的。如果参与了市井的以讹传讹,我愿谢罪!如果正如所传,并非笑闹、谣传和攻击,校园当局就应该收回成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样又能回归到“兼容并包”的大气磅礴中,早日成为世界最顶尖名校!
不好意思,说的话很不中听,不过在蔡先生的雕像与校训前,即便毫无疏失,反思一下,还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若真如传闻,从“兼容并包”到“小家子气”,多么不应当的换位!蔡元培老先生在天之灵,怎么看这些“后人”?若是领导决策,就是“小家子”的“庸官”;若是教员意图,就是“小家子”的“庸师”;若是学子请愿,就是“小家子”的“庸才”。我决不相信,那个校园里绝大多数的人属于这三类。几个人的下令,以秩序、卫生、经费等为由,竟可以使一个光辉、圣洁、开阔的泱泱大校,蒙受精神上“黯淡”、“秽染”和“偏狭”。
当年蔡先生接掌这个校园时,学生多是花天酒地型的纨绔子弟,教师大多出身盛气凌人的官僚,校内等级森严,差役等被视为奴仆,校园乃对外禁地。当年作为买春中心的八大胡同中,嫖客大都来自“两院一堂” (参议院、众议院以及京师大学堂)。蔡先生到校首日,差役们循规列队恭候致礼,他立以鞠躬还礼,全校惊讶;接着他又宣布,对差役一律称“工友”,这一举措给校园吹来了新风。学生们很快除弊革新,成立了各种思想的学术研究会。后来,校内还首开在国内招收女生的先河。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仅是学术上的,而更重要的是对全社会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开放的指南,这个校园由此成为打破封建等级,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给中华民族的重建打下坚实的思想和人才基础。蔡先生的精神怎么估量都不会过高的。在这个校园多少熏陶过,虽平庸已极,不象代代的学长学弟们那样有成就和建树,但唯一能自豪的资本就是:我们有过一个老校长,他的名字叫蔡元培。
在蔡先生的倡导下,历史上最自由的学术空气与最崇高的人文精神弥漫在中华的上空,从最激烈的马克思主义者到最保守的封建卫道士,都可以到这里一较思想的高低。我感触最深的一个例子是清末明初的“狂怪名士”辜鸿铭,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可谓罕有的学贯中西。他精通九国文字、熟谙国学、文理工皆通、嗜读莎士比亚,又偏好小脚女人;他既新潮又守旧,一生精彩且充满传奇。蔡先生请他任教。有一次,他背后拖着小辫子走进这个名校的讲堂授业,引得学生们无不捧腹,他却面不改色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此语一出,课堂里一片寂然,这个名校学生们的狂傲骤然遁形。是的,国人头上那条满清辫子早已剪掉,但国人甚至包括文人们,心中那条无形的辫子呢?!这个“辫子”包括违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精神的一切东西:保守、封闭、等级、排外等等,当然也包括“拒绝小学生”。在我看来,宁可拒绝“大总统”,也不得拒绝“小学生”!
我们的大学不仅培养各种专才,更重要是培养所谓知识分子。过去有一个很狭义的界定,即知识分子就是文人、读书人、受过教育的人。其实不然,在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配不上这个称号。多年来,对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个问题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知识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比较广博的知识,尤其是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综合知识,而并非是仅仅知道某一单纯领域的专业机器;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尤其是追求真理、具备批判和不盲从的精神;三是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具有正义感,自律性,人文精神以及多元开放观,是非分明,同情人类的苦难,尊重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反对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和现象。“拒绝小学生”是违背教育的根本理念与知识分子根本原则的。
世界上的真正名校都是开放的,拿纳税人钱的公立名校更是开放的。这并不仅是义务,名校最恐惧的就是对世人,尤其是对青年人和小朋友失去吸引力和亲和力。我拜访过上百所各种名校,其中不少是世界级的,他们绝大多数连围墙都没有,极少数有围墙的也仅是历史的遗留或某种特色建筑的象征。学校与社会没有围墙之分,她以自由平等的空气来净化和感动社会。在阳光灿烂的午后,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结队来校园参观的小学生在碧绿的草坪上跳跃欢笑,他们并不需要来此接受说教、宣传、灌输,而是用儿童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感受校园的气息。校内的教职员工和大学生们由此感受到娱悦、轻松与祥和,绝不会引起什么抱怨和反感。校园与任何其它公共场所不一样,它的天职就是为各个年龄层的人分享知识和智慧而开放的。心理学家说过,最不令人讨厌的声音是小鸟的欢叫和孩童嬉戏中的欢笑。不管有多少校园遭到干扰的人证物证的理由(那都是可以智慧解决的〕,但不应该因噎费食。试想,一个连小学生们――社会最纯真,祖国最美丽的花朵,人类最代表未来的群体都排斥的校园,还可能是一个世界级的学术殿堂么?不能否认,国民素质和社会公德的某些不足,是会带来校园的某些不愉快;但有无可能因势利导,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互动?
我还是不太相信这个传闻,甚至不相信那个通告是真的。如果参与了市井的以讹传讹,我愿谢罪!如果正如所传,并非笑闹、谣传和攻击,校园当局就应该收回成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样又能回归到“兼容并包”的大气磅礴中,早日成为世界最顶尖名校!
不好意思,说的话很不中听,不过在蔡先生的雕像与校训前,即便毫无疏失,反思一下,还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前一篇:丙辰杂忆:在唐山大地震的救灾中
后一篇:一位单亲妈妈失去孩子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