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理想教育与早期人生设计
——我在中共中央党校的演讲摘要和问答记录
——我在中共中央党校的演讲摘要和问答记录
2006年3月20日
(二)问答记录(续)
问:美国学校的职业教育是怎么做的?
答 :
在美国学校里,除了在课堂上有机会谈“我想做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以外,一般中小学校一学期或者一年都会有一次“职业周”,有的叫“职业节”,在这个星期里,学校请各种各样的职业人士到学校做讲座,有消防员、医生、律师、会计师、保险经纪、车行老板,什么人都有,一般都是学生家长,到学校给孩子讲与各种职业有关的事情,孩子们可以自由提问。通常是好几场讲座同时进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到各个教室参加不同的讲座。学生们通过听讲座,可以了解到各行业的就业情况、了解教育与就业的联系,甚至可以了解一点生意经。这样的“职业周”从小学开始就有了。
答 :
在美国学校里,除了在课堂上有机会谈“我想做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以外,一般中小学校一学期或者一年都会有一次“职业周”,有的叫“职业节”,在这个星期里,学校请各种各样的职业人士到学校做讲座,有消防员、医生、律师、会计师、保险经纪、车行老板,什么人都有,一般都是学生家长,到学校给孩子讲与各种职业有关的事情,孩子们可以自由提问。通常是好几场讲座同时进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到各个教室参加不同的讲座。学生们通过听讲座,可以了解到各行业的就业情况、了解教育与就业的联系,甚至可以了解一点生意经。这样的“职业周”从小学开始就有了。
其实这样的讲座中国学校是完全有条件举办的,我相信,学校如果邀请家长做报告,一定会有很多家长乐意参与。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认为,开办这样的与考试无关的讲座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职业意识是逐步地建立起来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在发展中国家一定是这样的。
问:你刚才介绍了美国的小学生的职业指导,美国对中小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有些什么具体的要求?
答:
从规范上来说很多,很具体。我没有办法一口气说出来,我在《人生设计在童年》这本书的附录里列出了小学生的职业指导规范,“小学生能力和指标”,这是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制订的。对小学生的指导和成年人一样,要求具备12种能力,进行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
答:
从规范上来说很多,很具体。我没有办法一口气说出来,我在《人生设计在童年》这本书的附录里列出了小学生的职业指导规范,“小学生能力和指标”,这是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制订的。对小学生的指导和成年人一样,要求具备12种能力,进行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
问:那些能力和指标都有哪些内容,能不能具体的,详细地介绍一下?
答:
内容很多,我只能把附录上的这些条条念一下,在小学生能力和指标这一部分,具体在指导时,要求达到下面的具体指标,我照书上的念:
答:
内容很多,我只能把附录上的这些条条念一下,在小学生能力和指标这一部分,具体在指导时,要求达到下面的具体指标,我照书上的念:
第一种能力是“对自我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要求学生:
分别以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视角,描述自己的优点;
定义个人行为对家庭关系和学校的影响;
描述个人举止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举一个自己的积极的例子;
列举个人的兴趣、能力、长项和缺点;
描述几种通过工作的方法达到个人需要的例子。
分别以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视角,描述自己的优点;
定义个人行为对家庭关系和学校的影响;
描述个人举止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举一个自己的积极的例子;
列举个人的兴趣、能力、长项和缺点;
描述几种通过工作的方法达到个人需要的例子。
第二种能力是“与他人交往的技巧”,要求学生:
说明为什么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举例说明(示范)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有效技巧;
示范解决与同学、朋友以及大人之间的冲突的种种技巧;
举例说明作为组织成员的技巧;
举例说明,对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看法和能力,应具有怎样的认识;
。。。。。
说明为什么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举例说明(示范)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有效技巧;
示范解决与同学、朋友以及大人之间的冲突的种种技巧;
举例说明作为组织成员的技巧;
举例说明,对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看法和能力,应具有怎样的认识;
。。。。。
内容实在很多,我看与所谓的素质教育相比,有更实质的内容,有机会大家可以看一看。
问: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是不是很普遍?
答:
其实,我不认为美国的学校都有很正规的职业指导,我也不认为美国的中小学已经开展得很普遍。已经开展职业指导的,也不一定都很有深度。虽然联邦政府1989年就发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方针,对职业指导有了全国的统一规范,不过,这并不是强制性的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地各校开展得会很不一样。但是,出版业和职业咨询机构都完全以这个规范为纲领。
答:
其实,我不认为美国的学校都有很正规的职业指导,我也不认为美国的中小学已经开展得很普遍。已经开展职业指导的,也不一定都很有深度。虽然联邦政府1989年就发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方针,对职业指导有了全国的统一规范,不过,这并不是强制性的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地各校开展得会很不一样。但是,出版业和职业咨询机构都完全以这个规范为纲领。
但是,我认为,美国的职业意识比较普及,我去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今后想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多数人都有一个概念。难得碰到一个学生说,我现在先读这个专业,以后再看看能够干什么。这一点好像和现在的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学生只要是大学,就先上一个,上了大学,不管怎样再读个研究生。常常有人给我发邮件,或者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我现在读什么什么大学,什么什么专业,可是,我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我想今后做的是和这个专业无关的什么什么,请问我现在怎么办?”问这样问题的,不但有大学生,甚至还有硕士、博士生。
大家说该怎么办?我们的教育除了教他们考大学、上大学、考研以外,是不是也应该教他们思考:我今后想干什么,我就要学什么。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教育应该做到这一点,否则愧对学生。
问:社会、技术的变化很快,早期的职业规划是不是会过时?
答:
说社会变化快、职业变化快,其实不过是一种借口。其实绝大多数人还是在传统职业范围内就业。实际上,虽然现在社会、技术变化很快,但是,多数的职业还是传统职业。我有个朋友的孩子,说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当医生,医生是一个传统职业,他妈妈在医院工作,帮助她读高中的儿子联系到医院做义工,这个义工是不好联系的,要排长队等。联系好了,本来想长期做,既为考大学、也为以后当医生做准备。这个孩子做了两个星期以后,“深入”了解了医生和医院以后,不仅不做义工了,连从小就当医生的理想也放弃了,这就很好,用不着等上了医学院以后再痛苦。
实际上,大家说职业变化快,都用计算机、IT、生物技术举例。实际上,大家有没有研究过,这些职业的从业人数比例到底有多大?我看大多数人还是在从事传统的职业。职业种类并不是只有计算机、IT,生物、生化。计算机知识今后将成为各行业人士的基本技能,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今后,中小学一定会把计算机课开得像数理化那么普遍。
问:中国和美国的国情可能不一样,中国学生没有什么实习、实践的机会,你认为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答:
中国和美国的国情确实不同,中国的企业没有接收学生实习的传统。但是,我看主要的还是学生和家长们的认识问题,是意识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常常是一到年初,我就开始给到美国读高中,以后又在美国上大学的一些学生和家长挂电话,提醒他们,要早一点准备联系暑假实习单位。能在美国找的就在美国找,在美国找不到的,就到香港、国内找,夏天应该踏踏实实地干几个月工作。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看法,暑假可以休息一下。有的家长心疼孩子,认为读了一年的书,很辛苦,应该回来好好休息,好好玩一玩。
答:
中国和美国的国情确实不同,中国的企业没有接收学生实习的传统。但是,我看主要的还是学生和家长们的认识问题,是意识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常常是一到年初,我就开始给到美国读高中,以后又在美国上大学的一些学生和家长挂电话,提醒他们,要早一点准备联系暑假实习单位。能在美国找的就在美国找,在美国找不到的,就到香港、国内找,夏天应该踏踏实实地干几个月工作。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看法,暑假可以休息一下。有的家长心疼孩子,认为读了一年的书,很辛苦,应该回来好好休息,好好玩一玩。
如果上大学时就半学半玩,暑假接着大玩,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该怪谁?其实,暑假是最好的实习时间,应该乘这个机会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来个结合。很有意思的是,有位家长说,某某公司老总是我的朋友,我让孩子去那里干几天,以后叫老总开个证明,想写多长时间都可以。这种思想体现了很多人并没有把实习作为一种自己必须的锻炼学习过程,没有把它作为就业的必要准备。
很多家长都对我说过,国内的单位没有这个习惯,没有接受学生实习的先例。
事实上,很多人在我的说服下,经过努力,都找到了实习的机会,包括像世界500强前20名在中国的企业,这几年都接收了他们去实习。尽管那些公司都说这是第一次,这些家长也都托了人情,走了内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只要自己去努力,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你问我,应该怎么解决实习、实践这个问题,我认为很简单,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找路子。要有帮孩子走后门上学、上大学那样的精神,只要有了这个精神,就一定有办法,我相信,主要的还是认识问题,当认识到工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时候,家家都能拿出自己的办法。
找到了实习的机会,自己贴交通费,贴饭钱,甚至服装行头,都要好好学,认真干。我认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和雇主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没有信心有很大关系。很多学生认为,我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不能独立工作很正常。学生们要了解雇主的心理,要让自己成为一毕业就能够立即独立工作,可以立即创造利润的人,而不是一个仍然需要公司长期培训的人。公司不是学校,来学习,来培训是要付钱的,而不是可以拿薪水的。如果不能独立工作,应该再回去学习。相信任何一个聪明的企业家都不会雇一批现在不会做事,可能准备翅膀硬了跳槽的人来无端增加自己的成本。
这个观念一定要建立起来。
前一篇:在中央党校演讲后的问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