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房地产与经济学 |
去问巴菲特,他老人家的答案一定极之简单:出。既然市场先生(Mr. Market)情绪亢奋地想买,你就要卖了;
去问潘石屹,想当年海南虎口余生,还不是及时地出了货;
去问王石,在《我和万科二十年》中,八十年代录像机惊心动魄的高位跳水,演绎了多么经典的中国传统商业案例!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当市场大热的时候,目前是不是?见仁见智,所谓时过境迁,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巴菲特的股东大会决定拿着中石油的股票不卖,潘石屹正准备着集资,万科还在高价投地……
出货还是入货,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比在市场大冷时,运用价值分析作决定更难的问题。
钟伟博士说,作为经济学家他绝不对私人领域的事情说话,买楼买股就属于纯私人决策领域的事,个案因素太多,怎么说得清楚?
经济学家比较潇洒,进可攻,退可守。市场中的人可就不同了,客户可不容许你说左右逢源的呼噜话,怎么办?
二、机构——把握时机的要点
当市场大热之时,房地产市场中的机构——开发商,应该干什么呢?
最应该干的,首推集资。就像碧桂园那样,就像万科的可转股债那样,就像国外房地产基金那样,目前,是集资的大好时机!本人相信,通过这一轮集资、上市,中国主流开发商的资本结构,会改变以往令人担心的“短债长投”的局面,抗风险能力得以极大改善。中小开发商,亦应在集资上加强作为,大热之时,傻钱就多,代价就低,再不应只靠银行,为后继项目奠定资本的抗风险能力,实为重要。
开发机构在大热时期,第二项值得做的,也是应该做的,是短、中、长项目的平衡。此时,短期项目兑现预期利润已不是问题,长线项目在目前政策下,不太可能完全把握,那么,着重点是中期项目,也就是未来现金流的均衡。此时,不应花过多精力在目前销售价格上大幅追涨,反而应该首先回笼一部分资金,奠定长远不败之胜局。
第三,开发机构在价格普遍上扬的时候,土地增值税必然大幅提高,这时,精装修交房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走向。所谓产业化,久闻楼梯响,终见人下来,基础其实是房价。这既为客户增值,又响应国家号召;既节能,又环保,还省税,唯一对开发商的要求是管理水平的提高,何乐不为?更何况,一旦市场转势,你的产品竞争力就会凸现。
三、个人,不是跟风,是认识自己
千万不要跟机构去比,因为你不是机构。开发商可以上市、集资、股权融资,甚至是对冲和在风险来时(下跌)同时买地(因为大势转向后,地价跌得更多),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个人可是血汗钱加银行负债,不能以某块地成交价,作为你的入货指标(如市场不是大热时,则是)。
作为私人家庭财产和投资,你需要的是一张综合的个人资产负债表。
房地产属于不易变观的、有杠杆效应的、大额的、可收益的投资品种,而且目前税收比重不低。
入,还是出,因人而异,因个人目标而异,因个人资产比例和状况而异,我要说的是,手头现金的比例亦不可不重视,毕竟投资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应该过于拮据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