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劲松
陈劲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66
  • 关注人气:1,1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握宏观形势的要点

(2006-04-14 11:21:07)
分类: 房地产与经济学
(一)
 年初年尾大家聚在一起话题多离不开中国房地产形势,翻开各财经媒体,这时也是新年经济走势的专题,2006年与前几年有点不同的是,讲宏观走势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多,而企业家越来越少。
记得去年以前,房地产企业家们最关心、最愿意讨论市场走向。几个大腕,与其说是公司业绩影响力,不如说是大胆直言、对中国房地产走势挥斥方遒和指点江山造就的。那么今年为什么出现了明显的“失语”呢?
  什么时候人们讨论形势的热情最高?当然是在形势不明朗、形势转折和多变的时候。现在人文学者普遍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充满了激情的回忆,《读书》为此还想搞一个“人文精神失落”的大讨论,但人们激情不再,应者寥寥,显然是时过境迁了。
  企业家为什么愿意大声讨论形势?因为形势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赢利和经营的空间。我们知道,房地产业在九十年代还远非支柱产业,规则也不清晰,但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的大讨论,市场规模急速放大,规则越来越清楚。尤其是宏观调整以来的实战(2005年是关键),市场表现如何业已明显,大是大非既定,剩下的就不是讨论能解决得了的了。
  问王石如何看待形势?答曰:形势是政府官员的事儿,万科充其量占全国份额也不足1%,我们还没有资格谈,形势的变化对1%而言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问潘石屹,回答更是简单:老老实实盖好房子,按章纳税,多与网民沟通,形势由别人说。
   他们两位如今的态度之平静与几年前,甚至是一年前形成了这么大的反差,原因就在于市场的容量已是今非昔比了。
(二)
2006年较2005年基本的供求关系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吗?虽然各地情况有所不同,但基本面大致相同。所谓基本面就是供应与需求,这方面几乎不用再讨论。
    2006年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会有根本性的不同吗?其实新政中的增加交易量税费、交易秩序和明码实价等已在2005年实施;物业税的大讨论也在2005年进行,关于打击豪宅等从04年就开始了。06年全国统一的严厉措施并没有基础,06年政策面的主题是“执行”,而非“出招”。
     经济走势有一个叫“预期理论”,政策的预期会使市场提前消化,没有人会预期前面有火坑,而勇往直前地向下跳,我们看主流发展商大举储备土地就会明白。
(三)
那么是否06年就没有其它的变数?不是。06年一开年,建设部就传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反贿赂,这是中央下达的除进一步宏观调控以外的主要工作。
房地产行业的贿赂问题不是小问题,中央此时提出,本人认为是意义重大。否则,行业规则就会因贿赂而变形,整个行业极大发展同时形象恶化的趋势明显。
  长远来讲,扫清行业内的黑箱,明确资金的管理,清理业内的害群之马,这是市场容量加大后的必然要求。但2006年本身则对具体项目、具体公司、具体地区而言就充满了变数。目前南京地产界有几个大佬级人物出事,就使得行业风声鹤唳,从而影响消费者的信心。
 我历来强调房地产业的趋势问题是大问题,而大题应小做;具体项目是小问题,但小题应大做。
  说句实在话,在商言商,对于如此宏大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比较,与我们相关的问题,一定都是区域的、个别的小问题。
(四)
即使是大题小做,要知道不是不做,那么怎么做?
    以前我们用一些GDP、人均收入、土地供应量、开工量和销售量等来判断阶段特征,用模拟平滑曲线来判断价格增长等,不是说不行,而是一些条件限制我们,使结论似是而非。
    比如GDP、人均收入之类,本身国家正在调整中,数字不甚可靠。而行业内项目情况又存在信息黑箱和不对称。
    我认为几个关键的影响区域市场(中观)因素被我们长期忽略了:
1) 区域中的人口结构数据(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
2) 各阶层的数目、年龄、收入的数据等是直接影响房地产走势的。请大家参考《下一个大泡泡》(亚马逊畅销书,国内已有翻译),在这里我不详述。大家看了之后即可理解为什么深圳05年楼价的大幅上升。
3) 目前人口流动趋势和结构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和流动是一个大变数。外来人员的阶层、年龄等与原有人口的研究同等重要,甚至对某些项目至关重要(比如潘石屹的SOHO).
4) 中国人投资和资产的分布情况和趋势
 这是非常重要的数据,没有这个研究对某些类型的房地产趋势就根本说不清楚。
    目前这些数据的缺乏,要求地产顾问公司要做一些典型调查,然后利用概率分布得出一些基本的模型。虽然不太准确,但好过对未来完全凭着经验和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当梁山英雄
后一篇:慎言写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