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美”的焦点
首先介绍一下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讲的“选美竞赛”的故事。
报纸上发表了一百张照片,要求参加竞赛者选出其中最美的六个,谁的选择结果与全体参加竞赛者之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能获奖。在这种情形之下,每一个参加竞赛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的六个,而是选他推断别人认为最美的六个。当每个参加者都从同一观点出发,于是都不选他自己真认为最美者,也不选一般人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和信息,推测可能被认为的最美者。
他们如何推测别人的想法呢?
显然,他们要找一百个人中的“焦点”人物,在这个寻找“焦点”的过程中,美与不美,自己喜欢不喜欢已退居次要位置,而反应其它人可能观注的信息就成为重要参考依据。
那么,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参考依据是怎么来的呢?
1、内部交易信息,即所谓“机构造马”或“庄家操作 ”是来源之一,这可以解释股市的异动、小道消息横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每当“香港小姐”竞选时,媒体对参赛者背后支持机构的诸多猜测;
2、职业分析员评论,即所谓“专家造势”或“信息聚焦”是来源之二,这可以从股市和房产交易火爆时,“评论员”人数和评论文章猛增上看出。
凯恩斯的故事,是比喻大众投资者的选择与选美竞赛的投票者的选择十分相似。为此凯老得出了结论:“我们不能从经验中得出对社会最有益的投资政策与利益最多的投资政策相互一致的确凿证据”。
换句通俗的话说,“庸俗的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努力,市场就能达成客观上的公平和效率。是站不住脚的。市场一旦转为类似选美这种“焦点市场”,就会产生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扭曲,而且易受到人为的操控。
(二)“野村”效应。
一般来讲,市场的看法有着以下的“专家定律”:
1、对业已发生的市场行情,专家肯定能找到原因;
2、对过去的总结,不同专家找出的原因并不统一;
3、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专家的准确度与时间的长度成正比——即愈远的未来,愈准确;
4、专家的预测一旦被短期行情证实,这个预测就有加强效应。
上面所列前三条不用再解释,第四条有必要用“野村效应”来说明。日本学者官崎义一在《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股票市场的故事:“对于大众投资者来说,他们预测市场通常都依赖证券公司的参谋,1989年10月野村证券将东急电铁与索尼、三井不动产等合并在一起作为推荐股票,结果一个月内,相关股票上涨了一倍!”
按理说,市场火爆时,评论员(即“专家”)的数目也爆升,大家各自研究,得出的结论应该不同,而且具有竞争性才对,所谓“舆论竞争”之中,信息得以全面展示供大家判断,即使野村证券的力量出类拔萃,但若不为市场众多人士所认同,即使是野村购买此类股票也不会抬高多少股价。但是,非常遗憾,事实总是这样与理论做对,野村的预测因为初始的小幅上升证实之后,就成了神话。
官崎义一提供了一家叫做“中坚证券公司”的股票部长(另一个专家)的证词,“若先于野村一步就有可能搞错方向,但若落后一步就会败给其它证券公司。因此,比野村晚半步,看清形势后立即跟进。只要股票上升就可以了,因为跟着比赛中获胜的马跑,速度就会加快,这样整个业界自然都会跟在野村的后面”。(P147)
(三)“焦点市场”形成的前提
应该承认,我们人类是有天生的局限性的。比如,我们的大脑就不可能关注太多的信息,海量信息一来,我们会因处理不了,而使这些信息进入“选美”的焦点程序。这也是注意力经济和行为经济学的基础。
所谓“焦点市场”,意味着在整个市场中,并不是相同类型产品价格具有同一行情,而是处于大家关注的局部市场被高估或低估,从而形成整个市场的指标。
“焦点市场”由于处于话语中心地位,具有绝对的注意力吸引,它的交易量和价格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但都对市场的参予人的心理施加了强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将这种市场消灭掉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干净、彻底的办法。我们只能从焦点市场的前提和结果来想办法。
首先,功能性必需品的焦点市场就不会对市场带来大的不良影响,比如女士的皮包市场,LV再牛,并不会造成全体女士的心理恐慌;与此相对应的非功能性投资品市场如股票正好相反。房地产市场在人均GDP5000美金以上而基尼系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投资的成份的增长是显然的,焦点市场的功能开始显然化。
其次,信息的不对称和分析工具的缺乏是市场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前提,既然人类处理不了海量的信息,不太可能形成全景式的把握,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时,信息意识和工具就愈加重要。比如,网上大骂豪宅价格的人其实完全不必要真正动气伤肝,我们可能是要先解决居住问题而并不是想炒买挣钱,学习女士们对LV的态度,应把目光投向焦点以外。
当然影响心理的基本面因素的信息,披露的愈详实愈好,这样内部消息就会无势可造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