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事评说 |
8月31日凌晨,一位老人走了。她这一生过得很苦,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的事是海南“慰安妇”事件受害者起诉日本政府一案的结果,她说:官司不赢,她死不瞑目。这位老人,就是本案的八名原告之一,杨大娘。她至死不知道,她们败诉了,就在30日下午。也好,她至少能带着一丝渺茫的希望走。(相关报道《南国都市报》)http://news.sohu.com/20060901/n245109040.shtml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她们那一代人,恐怕很快就要全部消逝于历史,毕竟,那场战争已经结束了61年,几个人经得过如此漫长的等待!
61年的漫长时光呵,城市可能改了模样,河流可能改了流向,时间本来可以慢慢化去仇恨,不同国家应该能成为合作的伙伴了,两国人民本来可以相逢一笑只问今天友谊了,然而,弥漫于中日两国间的怨怼依然深过那道阻隔两国的海峡。同样的怨怼,还弥漫在日本与其它亚洲国家之间。
不问是非曲直,一切有关日本的事件发生,一样激起民间舆论的愤怒与叱骂,甚至还付诸实际行动,不能不承认,其中多数,是相当相当偏执的,而偏执,竟那般自然,那般不可违抗,因为一种心结依然盘亘在几乎全部中国人的心底,这心结一日不解开,普通中国人便不可能真正将历史还原为历史,将现实当成为现实,便不可能支持政治家建立真正新型的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处关系的努力。
这心结是一种沉重的历史记忆,是家园被毁坏、亲人被猎杀、人间变成了炼狱,本来,任何记忆都是可以被时光慢慢抺平的,如春风能化解冰冻的原野,如滴水洞穿了坚硬的岩石。“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国本不是一个特别记仇的国家,中华民族也不是一个特别记仇的民族。
只需要一种态度,一种正视历史的态度而已,些微的一点实质性补偿,给杨大娘们,给终生摆脱不了细菌战造成了伤痛的人,给饱受战争之苦而现存于世的所有人,这点儿补偿于一个国家算不了什么,只是表明一种态度:正视历史的伤痛,警醒曾经引发的灾难重演。中国人,乃至其它国家的受害人需要的仅仅是一种真诚的态度而已,只有真诚才能使他们相信:自己脖颈上没有架着一把随时可能出鞘的东洋刀,于是为化解心结开辟了通道。
实际上,这些年来,日本确实给予了中国许多实质上的帮助,包括日本可能是为中国提供了最多无息贷款的国家,然而,因为缺乏正视历史的态度,这种努力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另一个挑起战争的国家却赢得了遵重,没有人会忘记这个国家带给世界的灾难,却很少有人因此敌视今天生活在这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国家是德国,这个国家一直没有忘记战争带给他人也最终带给自己的灾难,这个国家不掸于以任何方式承认:过去,我们真的错了,我们今天承认错误便是要保证同样的悲剧绝不可能重演。
那是1970年12月7日,细雨蒙蒙,波兰华沙,来访的原西德总理勃兰特突然跪在纳粹占领时期被划为犹太人隔离区的地方,那惊天动地的一跪,成为一个国家,成为数千万德国人不忘历史责任并要浴火重生与不同国家、民族的任何人共生于蓝天下的标志性动作,从那一刻开始,历史开始真正被还原为历史,心结被解开了,怨怼终将被压制于他的膝下。
大和民族是自信的,靠着这份自信,这个国家与民族一次次创造了奇迹,然而当自信转化为自傲、偏执,恐怕会最终害了这个国家。特别在全球一体化日渐成为现实的今天,一个孤立的国家、民族可能面临不可预知的前景。日本宁愿给遭受战争之苦的国家经济上的帮助却不愿正视历史,承认本国、本民族曾经犯下罪行的历史事实是否也是因为害怕因此挫伤了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呢?其实自信不仅仅来自于自我崇拜,更来自于豁达、认真、承担责任,来自于开放的现代国家观念与国民素质,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因势力导,不但能逐步消解弥漫于不同国家间的怨怼,更能促成本国、本民族思维方式的转变,那是真正功德无量的伟业。
而现实却如此无奈,面对一个国家的偏执,61年来,藏在无数中国人心底的心结一次次反刍、升级,终于凝结成了比横亘于两国之间的海峡更深的怨怼。而中国人的怨怼还必然反映至日本民间,于是相互怨怼、相互丑化,和解越来越艰难。
时光无情,杨大娘走了,那一代人即将完全消逝于历史,心结可能成为死扣,年年月月世世代代传下去,将成为阻碍两国关系真正走向全面正常化的最大障碍。没有多少人真正希望看到这个结局。
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休真的好没意思,相信很多人愿意将那一页悲痛的历史尘封起来,前提是,请给我一个尘封的理由。特别是承受了历史伤痛的人们,历史几乎是他们的全部,时间不多了,有生之年,他们能得到一些精神上的藉慰吗?一束鲜花,一句代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说出的真诚谦语而己,来的却是那样艰难。或者,这就是一个渺茫的希望,一个很痛苦的希望。
前一篇:富士康的如意算盘
后一篇:祭祀,祭祀,祭出一堆泥巴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