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河这边人头攒动,他们期盼着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好的工作岗位便在河那边,所有人都想渡过河去,不幸的是,河上只架了一座桥,只允许这边的人通过几乎唯一一种很苛刻的竟争然后择优过河。
中国的现实大致如此,现实中的桥就是高校!中国的上空本来弥漫着一种很严重的文凭崇拜,文凭几乎是任何人跨过任何一道就业门槛的台阶,少了这一纸文凭,非特别机缘,任你才气纵横,也会被拦在槛外。而现实的薪酬体系、晋升体系乃至政府、社会的关注无不围绕着文凭展开,一些地方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尚能享受到种种优待,而相形更为弱势的高中、初中毕业生群体却得不到任何优待,于是相对边缘化。现实如此,怎能不出来千军万马拥向高校这架独木桥的结果。进高校不是万能的,不进高校却是万万不能的。
社会真的进化到了几乎任何一个工种都需要大学生来承担的地步吗?我知道在香港做公务员只要求具备相当于内地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但香港公务员的素质是举世闻名的,比之内地如何?如今在内地做公务员,非大学以上文凭是绝对不行的!过分强调文凭其实是对文凭的异化。或者说,体现了隐藏在暗格中的对于低文凭群体的歧视。比如说职称吧,本来是对一个劳动者拥有一定级别的劳动技能的承认,但凡人家拥有了这种技能便是要承认的,现实操作中却不是这样,先看看文凭,文凭高了可以照顾,文凭低了,一脚将人家踢出去,管你实际掌握的劳动技能到了什么程度呢!
中国的劳力市场上存在着一个大隐患,那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同时,却出现了某一类型劳动者的严重缺乏也算是奇迹。说奇迹,其实能够理解,因为不幸成为此类劳动者中的一员,今天找工作是容易了,以后晋级晋薪可是大大的麻烦,图眼前小利惘顾一辈子的大麻烦,聪明的中国人当然舍小求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人说了几千年,有积极意义,但消极意义同样不少,骨子里就隐藏了对于其它人、其它劳动的歧视与压制。而“读书高”,在现实社会里往往演变成“文凭高”,即然文凭不高就要受歧视,那么大家一起去搞文凭好了,于是有能力也好,没能力也好;有需要也好,没需要也好,中国的家长,中国的孩子一起盯上了高校,但凡有丝毫可能,孩子总是要到高校里学或者混那么几年的。虽然有很多人未必真心想混那么几年,除去一纸文凭,混了几年的结果也未必真正有益于他。
此种前提下,说某些大学教学质量下降虽然是事实,却未必使人后悔,因为这些大学能给予学生的,或者很大一部分学生所求于大学者,也就是一纸文凭、一种免受歧视的资格罢了,至于教学质量,本来是附加的无关紧要的东西。
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人也未必有选择的自由,当一种东西,一条道路被过份强调,成为钳制个人在任何方面发展的必需物,个人便只能往这个方向选择,这种选择,总体上还是被动的,不情愿的,甚至是痛苦的。正如全民学英语,根本没必要的,但现实压力那么大,多少人有胆量选择放弃呢?
我并不觉得有必要让任何人都接受大学教育,我当然认同大学要强化教学质量,大的原则框架内,我支持控制招生增长幅度,但前提是,那些终生走不进大学门槛的劳动者,在没有文凭的时候,凭着劳动,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有机会实现自己平凡的梦想。这一切,我们保证了吗?我们习惯的是以文凭为标尺衡量一切,我们以文凭为栏杆建立了封闭式通道逼所有人去钻,甚至我们连全民就业难都不谈了,我们只谈大学生就业难!在此前提下通过控制泯灭一部分人进入大学的希望,那是很不现实、很残忍的做法。
一条大河波浪宽,河这边人头攒动,他们希望有一份好的工作,希望有一天实现梦想,好的工作便在河的那一边,河面上只有一座桥,桥上拥挤不堪,控制上桥人数能保证一部分幸运者更加幸运,却也让不幸者更加失落。不要让另一些工种继续暗藏在不能见光的角落,承认劳动者的付出,保障任何劳动者合理的收入与发展机会,首先增加河这边好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将任何一份合法的工作变得神圣,然后多架一些桥可以吗?无论你从哪座桥上通过,你会与从任何一座桥上通过的人一样拥有平等的竟争机会,受到一样的重视与扶助,你的劳动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公平的回报。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桥多了,人自然分流,拥挤也就不存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