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燃烧着的火焰

(2006-01-17 04:47:30)
 
我至今仍清楚的记得2001年秋天的午后,我去机场接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她问:你喜欢“大门”吗?于是拿出一本最新出版的《Rolling Stone》特刊送给了我,封面用了大门乐队(THE DOORS)灵魂人物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的一张照片,书角打着“纪念Jim Morrison去世30周年”的标记,而专辑文章《不灭的火焰》显然取自大门那首著名的歌《点燃我的火焰》。
在车里,我让吉姆那独有的声线一遍遍回响开来:COME ON BABY,LIGHT MY FIRE……在体会每一根神经被挑动的快感之余,深深感慨Morrison三十年不灭的激情。
有人嫌“大门”的名字土气,却不知它的名称实则来自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诗:“感知的大门敞开了。” Jim Morrison是偶像、音乐家、歌手、神秘主义诗人,也是酒鬼和27岁就死于药物过量的瘾君子,是20世纪60年代末所有摇滚乐迷、嬉皮士的寄托。他随心所欲地活着,随心所欲地体验,哪怕是燃烧生命。他没想成为传奇,却被著名导演奥立弗·斯通当作传奇拍成了电影。那部1991年拍摄的长达140分钟的《大门》就是他真实的故事。当然,与《生于7月4日》、《野战排》和《天生杀人狂》等电影相比,《大门》显然不是奥立弗最出色的影片,但它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的震撼与影响却始终不渝,直到今天仍在不断被提起。
我总是在想,究竟是什么在震撼我们的心灵呢?是吉姆·莫里森本人的放浪形骸,是大门的传奇故事,或是故事背后的什么?
可能是那首《不灭的火焰》吧。
人人都知道,在F1赛场上随时可能发生灾难。也许就在顷刻间,赛车会失控、相撞、仰翻,甚至在爆炸中支离破碎,车手的生命更是随时升华,燃烧。
屡战屡胜的舒马赫身经百战却没在身上留下一点伤疤,他光滑的脸上,好像年少时根本没有起过青春痘。除去几支实力较强的车队能勉强与之抗衡,其他人等只能望其项背。难怪国际车联忙着每年不断更改比赛规则,想增加比赛的可看性,悬念性。不然,每次的冠军都是"舒马赫"和"法拉利",戏也就味同嚼蜡了。但好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方法能阻止热情燃烧着的法拉利的红色火焰。
可能连舒马赫自己也觉得F1索然无味,一定会在寂寞孤独中特想念从前的日子,那时的希尔、哈基宁、维纶纽夫还在赛道上与他不依不饶,刺刀见红,那时的舒马赫,蛮横、霸道、不讲理,为了夺冠,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会主动撞车、他会不合理地切线,即使为人不齿,也从不后悔,因为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冠军。他把F1搅得纷纷扰扰,他让世界纷纷侧目。
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巴西车手塞纳,一个一级方程式以及赛车界、巴西甚至全世界都要记住的人。当时塞纳已成为世界F1顶级赛事的代名词......尽管塞纳的世界冠军数量不如舒马赫,可是在获得首发位置的数量方面,舒马赫却很难超越塞纳创下的65次排位的世界记录。直到1994年5月1日塞纳在圣马力诺的伊莫拉赛道上撞车身亡,殒时年仅34岁,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总与抽象的速度联系在一起的那团火焰。   
又是那团火焰,那种燃烧着生命力的火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时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