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映像中韩》:故事·重逢(中)

(2008-02-23 11:41:01)
标签:

文化

陈斌

双鱼一生

郝明义

大块

故事

台湾

出版人

分类: 《对照记》
 
 
 
故事·重逢(中)
 
 
 
                                                   郝明义
 
 
 
 

  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我到汉城。

  当时韩国深受亚洲金融风暴之苦,汇率从一美元兑八百韩币一路贬值,最高贬到一美元兑二千韩币。陷入倒闭及重整危机的企业,不知凡几,国家也因为天文数字的外债而濒临破产。出了机场,冷洌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刺骨的肃杀。

  韩国前一年才刚加入以发达国家为会员的OECD组织,转眼如此不堪,令人大感意外。

  见了几位朋友。大家感叹之外,抱怨更多。

  有人批评韩国人急功近利的毛病。近十年来,韩国的经济成长惊人,但是欠下的外债也更可怕。因此,周转得过来的时候,他们就怒马金衣,成了发达国家的一员;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他们也就垮了。

  有人批评他们国民浪费成性。一件相当于三万元台币的女人内裤也能流行成风;破产在即,前一年的出国旅游花费还创纪录,等等等等。

我可以体会他们居住在那里,眼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却茫然无从的无奈,因此大部份时间都在聆听他们的发泄。

 

  □

  那次回去,当然不是为了了解亚洲金融风暴的问题。一方面是有段时间没有回釜山看看了,一方面就是想要见见池老师。我和她又是多年没见,很是想念。因此在抵达汉城后,打了电话给她。

  我约好第二天去安养见她。

 

  □

  安养是汉城的一个卫星城市。池老师住在安养一个叫坪村的地方。我没去过,所以由一位朋友带路。

  汉城刚下过雪。路上气氛萧瑟。泊车场里停满了汽车,听说是不景气中节约能源,所以新年假日大家也都不开车出门。

  池老师住在一个公寓社区里的一栋矮楼。社区和公寓的环境十分整洁。她住三楼,没有电梯,我们到的时候,她却已经等在楼下。

  几年不见,她的气色还好,但身影已近佝偻,头发更白,脸上也明显多了一块非常大的黑斑。很快我发现:她耳背得厉害。

  坐进她暖暖的书房里,阳光以冬日北国特有的色晕,从阳台迎接过来。关着窗户,衬着厨房里有人在准备午餐的声音,屋里有一种很特别的寂静,让我想起童年家里只听得见挂钟滴答的那种寂静。

  汉城的嘈杂和慌乱,都隔在另一个世界。

  朋友小心地环顾了四周,悄声说了句话:“现在已经没有这种韩国人了。”韩国人爱用外国货出名,他注意到这个家里还没看到一样外国品牌的用品。

  太久没有跟池老师讲话,我掌握不住说话应有的音量。两人不免东问西答了一阵。还好听懂她几年前去东北的计划并没能成行。就在启程的前一天晚上,遭到大陆方面通知取消。

  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韩国烤肉饭。池老师特地请她女儿回娘家来做的。过意不去,只能开怀大吃以报。

  当晚我要赶回釜山,临走的时候,她问我可不可以回程再来一趟。那天因为是一月二日,银行不开业,所以她有些要交给我的东西取不出来,很希望我能再回来一趟。

  我听了,心里隐约想到什么,推说不行,就走了。

 

  □

  回到台北,我进入一段忙得不可开交的时间。一连串时限卡在那儿的任务,压得我喘不过气。

  那年春节,我带着各种企划案、业务规划、书稿,准备了一些馒头、卤菜,把自己反锁在家里,进入白刃战。另外,顺手接了一家报纸邀稿,开始写一个专栏,当作战斗之间的调息。

  听着别人过年鞭炮劈哩啪啦,自己一个人守在清冷的屋子里赶稿,那一个星期的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

  过了二月,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

  春天,也逐渐到了。

 

  □

  之后,七月有一个同学会的活动。

  那年,我们从釜山华侨中学毕业二十四年,散布全球的一些同学,约好了在七月十九日回到釜山,在母校开一次同学会。大家希望邀请到池老师来参加。

  我打电话问池老师她会不会去,她听了时间,说是有一位朋友要从外国回来找她,因此无法确定。

  同学讨论后,决定先准备一份特别的纪念品送她,顶多等聚会结束后推派代表送到汉城就是了。

  我的工作又进入忙碌期。七月的时候,硬是被公事耽搁了一天,没法及时出发,错过了同学会的首日大集合,只能参加第二天开始的游乐活动。

  还好,最后关头池老师确认了她会出席。

 

  □

  那天是星期六。国际新闻已经报导韩国暴雨、洪水肆虐。上了飞机,看韩国报纸才知道汉城附近的水患还没有解除,几张浊水滚滚的照片看来触目惊心。

  转机到釜山,已是夜晚。同学派了两位代表来接我,开了一个小时车才到聚会的地点。

  这里还好,没有下雨。树荫下排了好长的铺板,大家已经吃过烤肉,正在聊天、笑闹。

  车门才开,还没下车,几位同学就迎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快,快,池老师一直在等你。”“池老师来了就一直在找你,赶快去。”

 

  池老师在一间屋子的炕上,已经换了起居的衣服,准备就寝。两位同学在陪她聊天。这趟来釜山之行,有她的公子陪同,比我早到了几个小时。

 

《映像中韩》:故事·重逢(中)  

    在那个阳光明媚怡人的午后,缓缓讲着话的池老师。

 

  我问她汉城附近不是还有洪水,路上交通没问题吗,她带着一向的淡淡微笑,说是还可以。

  我们问她多久没有来釜山。她说从离开釜山华侨中学后,没再来过。于是大家都说这次应该好好住几天,多陪陪她。

  池老师说:“谢谢你们的好意,可是我明天一大早就要回汉城了。”她讲话一向慢慢的,下唇轻轻地颤动。“看到你们就好了。”她有个多年不见的朋友要从俄罗斯来,第二天必须赶回家里。

  “还有,我有个东西要送你。”她朝着我说,回身从皮包里拿出一个纸包,推到了我面前。“回去之后再打开看。”

  我很高兴地接了过来:“谢谢老师。”但是,就在手一摸上纸包的瞬间,我直觉到里面包的是什么,于是推还回去:“不行,老师。我不能收。”

  她看着我:“收着吧。”

  我说:“这怎么行。没有道理啊。”

  她说:“我没去成东北,本来就要还给你的。今年年初你临时来,那几天放假,没来得及准备给你。所以这次要趁着机会拿给你。收下吧。”

  我没和任何人讲过这件事。所以同学都纳闷得很,只能在一旁听哑谜。

  我们来来往往地折腾了好一阵子。

  我不肯收的理由很简单:汇那笔钱给池老师当作去东北的旅费后,本来觉得对她所欠的恩情,多多少少有了些回报,算是可以自我安慰。现在她再还给我,那我不是又要回到原点,欠她的不知何日何时才能回报得了?

  最后,池老师说:“我今年已经八十。我的身体虽然还好,但毕竟是一半已经埋进土里。在我准备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必须清理好一切,不要有牵挂,不要有拖欠。你这件事情,是我目前唯一记挂在心上的事。这件事不了结,我会进了泥土也不安的。请你收下。”

  她和蔼中的坚定,一如往常。我想起在飞机上看到的汉城水患,想到她撑着佝偻的身体,顶着风雨大老远从汉城坐火车来到四百公里开外的釜山,不过停留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要离开,主要就是为了来还我这个纸包。

  我坐在那里想了一阵。

  “好吧。我收下了,谢谢老师。”

  我朝她鞠了一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