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映像中韩友协中韩友协双鱼一生主编郝明义 |
分类: 《对照记》 |
第二天清晨。大多数同学历经一夜欢谈还睡得东倒西歪,池老师已经打扮得整整齐齐,和她的公子准备离开了。我跟她说非常喜欢她的衣着,很朴素,但十分雅致。她笑笑:“老人如果不能把自己收拾得整洁,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
临走的时候,她留下一个信封,给我们同学会当会费花用。
□
同学会结束后,我打开纸包。是五百万韩币。相当于十二万元台币。
我早不记得当初到底汇了多少钱给她,拿着这笔钱,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收下这笔钱,是为了让池老师心安,但我自己实在不安。
不安还在其次,我内心其实有两个震撼。
第一个震撼,是池老师千里相见,又给我上了一课。我不自禁地暗问自己是不是头脑坏掉,有这样一位老师,却为什么会这么疏于亲近?为什么会以少为多,只不过跟她学了两课,就沾沾自喜,二十几年来,才不过和她联络两三次?我把池老师说得影响如此这般,然而除了她父亲是韩国独立的名将之外,除了她在中国长大之外,我对她到底了解什么?
第二个震撼,来自心底隐隐觉得,自己虽然在韩国居住了十八年的时间,自以为对韩国文化有相当的了解,事实不然。我必须从头另外思考韩国文化,仔细琢磨在那些对外国产品狂热着迷的韩国人,和那个家里看不到一样外国产品的池老师之间,到底有着什么差距。
我赤裸地觉察到自己长久以来的无知与浅薄。
人,怎么可能在如此贫乏之下,还可以多年洋洋自得?
□
那年夏天之后,我开始想要多知道一些池老师的故事。我尽量多找些时间回韩国去看她,也回我童年生长的釜山看看。
本来,以我今天还不到五十岁的人来说,远不是回顾过去的时候。只是和池老师重逢之后,在逐渐有机会回顾她的过去的同时,我也试着打开了自己尘封的记忆,在整理一个老师的故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回顾了一个学生的故事。
于是,发现在人生那么多以为必然的成长过程中,其实埋伏了那么多偶然。
因此记下了这些故事。
(郝明义,1956年生于韩国,1978年中国台湾大学商学系国际贸易组毕业,次年开始进入出版业工作。历任长桥出版社、《2001月刊》、《时报新闻周刊》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1988年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1996年离任。同年秋,创立大块文化。1997年初接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1998年底离任。2001年创立“网路与书”。现任大块文化董事长,与“网路与书”发行人。著有《工作DNA》、《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越读者》等;译著有《如何阅读一本书》、《二〇〇一太空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