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乘着歌声的间隙(下之二)

(2006-03-04 16:20:32)
分类: 《TALK》

 

 

        (下之二)

 

          ——自己访问自己

 

 

 

 

 

 

 

 

 

 

问:我记得有一道关于“五一劳动节”英语说法的题,你们的标准答案是LABOUR DAY,那位歌手的答案是LABOURS DAY,好像当时他还对标准答案颇有异议,这桩公案最后是如何了结的?

 

答:那位歌手是北京大学的,很认真,赛后专门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信,来为自己的答案申辩,并摆明了“不是为分数,而是为真理”的态度。为了维护大赛的严肃性,我辗转找到了我国英语教育界的一流权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意青先生来做“裁判”,她曾长期在美国居住、生活,是纽约大学英文硕士、芝加哥大学英博士。先生在家里翻遍了字典、辞书,又请教了她的英老师——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终于在半小时之内一挥而就,论述了我们标准答案的正确性和那位歌手答案的错误性。在车声喧嚷的北京东二环边的一栋老式公寓楼内,我捧着先生用极为工整的字迹写在一张薄薄信笺上的答案说明,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你说当歌手大赛的命题人,容易吗?

 

问:想不到,你的工作如此复杂,还经常要做类似学术考证的事情。看来歌手固然不容易,你们也不容易啊。听说你是2000年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的笔试状元,仅用15分钟就答完了200道选择题,得了93.5的高分,在全国3000多位选手中一举脱颖而出,你能不能给歌手们传授一点答题的技巧?

 

答:嗬,连我以前的“臭史”你都抖搂出来了。好汉不提当年勇啦,再说主持人大赛的题目和歌手大赛的题目,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至于答题技巧什么的,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最高境界的技巧就是无技巧,你对知识掌握得牢靠一些,就根本不需要任何技巧了,这里面真的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走。我想对歌手们说的是:答题时要冷静,调动所有的记忆和想像,当连记忆和想像都没有的时候,就相信直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