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TALK》 |
乘着歌声的间隙
问:今天真有收获,从你这里听到许多音乐界的掌故。我还注意到,这次大赛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单项决赛阶段,第一次出现了可以自由选择分值的题目,这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答:这是本届青歌大赛在赛制上作出的重大改革之一,我们剧组内部俗称“三段论”,这是从逻辑学上借来的一个名词。“三段论”有“大三段论”和“小三段论”之分,你刚才问的是“小三段论”。也就是在单项决赛的文化考核中,给出考核的“关键词”和三种分值不等的题面,让歌手根据当时的排序情况和自己对关键词的把握程度,自由选择题目的难易程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选择过程中,增加大赛的可看性与结果的不可知性。“大三段论”,就是将单项决赛从以前的“演唱+文化考核”这两段变成“演唱+文化考核+再演唱”的“三段”,“小三段论”其实是“大三段论”的第二段。这样的设计,既防止了歌手文化考核成绩对决赛总成绩的终结性、决定性的影响,又用两轮演唱的方式更多展示了歌手的演唱实力,使得决赛结果更趋于公平、客观。不瞒你说,无论是“小三段论”还是“大三段论”的构想,最初在我们内部都引起了许多争论,但从这次大赛的整个效果来看,如此改革是成功的。
问:不少观众,包括我在内,其实喜欢看歌手答题多过喜欢看他们唱歌,因为参赛的歌曲,没有几首好听的,看答题,既可以复习一下自己的知识,又可以看歌手闹出的笑话,能不能告诉我一些关于答题的趣事啊?
答:你看、你看,你这个人心理怎么这么阴暗呀,老想看别人闹笑话。几十场直播看下来,歌手们闹的笑话还嫌少吗?我这里就别再挖人家的伤疤了!一方面,当然得怪歌手们不爱学习、读书少、知识贫乏,另一方面,也得怪我们国家在实行所谓LIB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方面的缺失。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学的东西范围太窄了,用陆游的诗来说,就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啊!在整个大赛的答题环节中,让我最佩服的是一位来自台湾地区代表队的女歌手。她最终没有进到电视决赛阶段,但在此前的复赛笔试中,闪耀出了智慧的光芒。我出了一道填空题,题面是“屈原是战国时期(
问:哈哈,这样巧合的回答,简直编都编不出来,以后可以排进小品里,或者当作电影情节。我想问的是,那么多道题目,你们难道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吗?
答:你的阴暗心理又来了!想看我的笑话?没门!托大家的福,这次的命题工作,只能称得上偶有疏漏,但瑕不掩瑜呀!特别感谢那些细心的观众帮我指出了问题。比如在一道关于“南京”的城市判断题中,我给出的一个提示条件是“有一座长江大桥和一个天文台”,因为南京长江大桥和紫金山天文台天下皆知。谁知,当晚就有一位观众发来短信,说现在南京有了长江二桥,应该说“有两座长江大桥”才对呀!其实,近几年每次我取道南京回扬州老家都要过长江二桥,出题的时候却百密一疏,把这茬儿给忘了,该打!还有一道关于“世界标准时”的题目,正确答案是“格林尼治时间”,剧组的同事根据他上学时候的记忆,在电脑输入时改成了“格林威治时间”的老说法,我当时也没说什么,以为这无伤大雅。不曾想题目播出没有半个钟头,中国科学院的一位院士在网上发出了帖子,引经据典地说我国自从某年开始,已经采用了“格林尼治时间”这个统一的标准名词,其它译法都不准确。你说,我当时要是坚持一下,让那位同事帮忙改回去,不就犯不着露这个怯了吗?好在类似的小疏漏,在整个大赛的所有题目中,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