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风起潮生 回看千年海上文明
——泉州-汕头-佛山-阳江-北海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的第五程,我们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出发踏上“东路”,感受这条蕴聚千年海上文明的古代海道。
千年以前,泉州因其自身条件与历史的风云际会,成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因其遍种刺桐树,外来商贾、水手便以“刺桐”名之,使得这个名字在当时的海上丝路所历各处家弦户诵。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盛赞刺桐港的繁荣;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则发出了“余见港中大船百艘,小船无数”的赞叹。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作为东方大港的泉州,侨居着数以万计来自亚非欧各国的商人、传教士、使者和贵族,尤以波斯、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为最。
“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港呈现一片繁荣, 商船运载着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远航外域,漂洋过海而来的便是异国的香料、珠宝。
随商品到来的,一定是宗教,昔日伊斯兰教、印度教的庙宇文物,都是异域宗教完美融合的有力证据,也是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笔浓墨重彩。
明朝时,泉州的造船业已兴盛发达,形成了优良的航海传统,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用舰船部分就是泉州所造,也是对处于巅峰时期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大检阅。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作为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最佳注解,映射着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而泉州当时作为世界性经济文化重心的荣耀,而今可以在这里找到见证。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来到开元寺,一道紫云屏将尘世与佛门就此离隔,门外是喧嚷的西街市井,退回门内就是素静古朴的“桑莲法界”。
踱入大雄宝殿,殿前月台束腰赫然嵌砌着72方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这些源自印度教故事的雕刻和谐地融入佛教建筑,正是泉州城不同宗教文化相互借用融合的精彩诠释。
大雄宝殿后侧,则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的甘露戒坛,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坛顶正中的藻井交叠上收,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
石塔双擎天浩浩,寺内的东西双塔历经了700多年风雨侵袭岿然而立,金刚神将和罗汉高僧的人物浮雕,呈现着其乐也融融的西方极乐世界。檐角铜铎,刹顶铁链,显得原本磅礴的双塔紫气飘摇。
泉州这个因海上丝路时代商业发展生长的海港城市,用它的包容为古中国文明的走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墓碑、垛石、庙宇的遗迹无一不记录着刺桐城的繁华,述说着发生在这里的中西方文明对话。
延先侨踪迹 探岁月记忆
潮汕滨海,古属越地,有山翼翼,有海滔滔,三江汇聚,百贾结茅。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汕头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使它成为了最早一批约开商埠,率先融入世界盛行繁华。
开埠初期,汕头外交趋频,墙帆云集,货栈成行。而一座建与海关钟楼隔街对望,毗邻汕头市老邮政局,辐射整个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默默见证着汕头开埠的历程,它就是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汕头开埠,百五载岁月,烟云变幻。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鮀鮀”身后巨幅壁画上洋行棋布,教堂处处,学堂医院,水起风生,折射着汕头开埠的百年历史。一地繁华肇始,百年商埠誉满。
随着开埠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激荡交融,潮汕形成了中原移民、百越土著以及海外侨胞三种聚合后独有的文化形态。浓缩了150年的风云变幻,汕头埠的建制沿革和盛衰更迭在馆中历历在目。
“批一封,银二元”,“侨批”不仅是海外潮汕华侨向家乡眷属寄去的家书,往往还是金融汇兑的特殊载体。正所谓“家书抵万金”,侨批也被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誉为“侨史敦煌”。
有侨就有批,遍布全世界的华侨,情系故里,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满载先辈不尽的乡愁,更是侨胞对祖国发展所做贡献的历史见证。
访南国陶都 感岭南文化
海上丝路贸易除了丝绸,还有陶瓷。早在600多年前,佛山已经是华南重要商业和文化的中心,是古代海上丝路重要的货源地,制造的陶瓷远销岭北和海外。
民国年间梁照葵所撰的《石湾陶器考》记载:石湾乡内苏氏有一瓦钵,盛饭喂鸡之后,第二天那鸡饭依然满钵。自此,石湾“每窑一件宝”的说法不胫而走。
远古的华夏氏族以火为图腾,步入南风古灶,“南风三气火德星君”火神陶像甲胄鲜明,神仪赫赫,令人穆肃。迎面而来依山而筑一对古龙窑,便是窑火不绝五百年,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
明代后,石湾陶艺进入鼎盛时期,其中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色彩斑斓、古朴高雅又别具神韵的“石湾公仔”,也随之愈发远销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千百年来历久弥香。
南风古灶用龙窑来烧制陶瓷的传统至今未变,烧制时脚踏草鞋,手持捏布的习惯依旧。揉泥黏合和修坯贴塑时用到的镂空技法,刻花中产生的阴阳两刻等石湾陶塑技艺,古朴而独具匠心。
两侧是水火相济、五行相生的虬劲古榕,身旁则是极具岭南民俗文化的明清古建筑群,瓦砖古旧而结实。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其武术、陶艺、剪纸等手工艺却也同时嫁接起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历经风雨,薪火相传。
“石湾瓦,甲天下,旁及海外之国”,“南国陶都”石湾源远流长的5000年制陶史,积淀着殷实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蕴。创下“外销陶”一个时代辉煌的佛山,也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探秘“海上敦煌” 品读海洋文明
阳江古称高凉,以海为生,以海兴市。自汉代以来,凭借自身优越地理位置与经济、人文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要道上的重要转运港和补给港,作为交通要隘与东南亚诸国关系密切。在阳江附近海域被发现并成功打捞的“南海1号”,便是最好的佐证。
1987年,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搜寻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却意外打捞出一条宋代鎏金腰带,唤醒了沉睡800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1号”。
进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央便是保存着“南海1号”的“水晶宫”,历经数年保护修复,沉船表面的海沙、淤泥、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货舱内罐瓶以大套小,碗碟密密层层,重见天光。
“南海1号”的出水文物以景德镇等宋代几大名窑出品瓷器以及金银铜器、钱币等为主,总量约6万至8万件,被称誉为“海上敦煌”,重塑了我国宋代生动的社会图景和文化艺术。
“南海1号”中的文物均是珍品,宋代的帔坠、巾环、金钏闪耀着金黄光泽,似令人神往的尤物;婴戏石榴纹瓷碗清澈如水,婴孩跃于石榴籽纹案上;而六棱瓷执壶花形工整硬朗,带有西亚国家银器的造型风格。
“南海1号”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满载千年的历史积淀,宛如一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大观园,记录下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