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otortrend.com.cn/News/AutoTrend/7793.shtml 汽车族网
最近似乎很清静,各大媒体上都没有出现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交通事故。但是媒体不报道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大部分媒体都是靠捕捉、放大、传播话题来生存的。所以对于交通事故,要是没有跟富二代、飙车、改装车等搭上关系,想必愿意关注的人就不多了。
http://www.motortrend.com.cn/News/UploadFiles_5747/201007/2010072909160040.bmp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282起,造成27270人死亡、11698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3%、12%、10.6%和5.3%。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5起,同比增加3起。根据我国的国情,这些数字应该是“不完全统计”,水分肯定是有的。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交通部工作,几乎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处理重大交通事故,这些事故往往都是禁止传播的,由此可见一斑。
回想起杭州的“欺实马”事件,就是因为集富二代、飙车、改装车等敏感因素于一身,所以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对于事件中的富二代和飙车,笔者更愿意从社会问题的角度来看待,而对于改装车,就应该更多地从经济问题的角度来分析。
富二代是对一个特殊群体的称谓,往往带有贬义,没什么可以多说的。关于飙车,笔者认为和酒后驾车、闯红灯等行为一样,属于驾驶者的道德和素质问题,应该遭到唾弃。在公共道路上飙车,不但威胁到他人的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同时也是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那些盲目将飙车和汽车改装联系到一起的人,同样暴露了自己思想幼稚的一面。试问改装车就是为了飙车吗?只有改装过的车才能飙车吗?荒唐至极。
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这般火热,是该开始重视汽车文化了,以便使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在汽车文化范畴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非汽车改装莫属,同时也是一块大“蛋糕”。一辆汽车买到手,即使是再豪华的车型,车主也不可能对所有配置都满意,此时就带来了改装需求。有人改内饰和外观,有人改车轮、刹车系统,更有甚者除了车架是原车的以外,其他部分都被换掉。经过较大改动的车有很多,但是我们在大城市里见得很少,为什么?原因就是汽车改装仍然处于灰色地带,改装车、改装厂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地躲起来。
在欧美日等国家都有很详细的改装法规,而且尺度很大。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本田等都有自己的改装品牌,其目的就是生产更高性能的汽车产品。我国现行的法规中只有比较笼统的说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登记办法》第十条中规定了改变车身颜色、更换发动机、更换车身或者车架等几种情况需申请变更登记;第十五条中规定了改变机动车的品牌、型号和发动机型号,改变已登记的机动车外形和有关技术数据等几种情况不予办理变更登记;第十六条中规定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加装前后防撞装置,增加机动车车内装饰等几种情况不需要办理变更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条中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有拼装机动车或者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等几种行为。这些条款表达出的意思就是官方对汽车改装行为不打压但也不支持,尤其为执法留出了较大空间,笔者理解就是执法人员心情越好尺度越宽。
其实对于汽车改装,没见哪个车主傻到把车越改越差,车主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舒适性、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顺便吸引更多目光,这些都属于人之常情,真正为了飙车而改车的人占比很小。因此官方不妨顺势而为,与其艰难打压,不如合理规范,详细指出哪些部分可以改,改动上限是什么。对于汽车改装市场的担忧也大可不必,市场自然会进行优胜劣汰。汽车只不过是一堆钢铁,决定其轨迹的是人的行为,汽车改装何“罪”之有?
如果我国真的放宽汽车改装市场,那将是一番繁荣景象:零配件供应商开始像整车企业一样,向零售市场推广自己的品牌;大量汽车维修服务机构将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光明正大地赚大钱;汽车改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新热点,汽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适应不了需求,因为这个领域需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全能型人才;各色改装车将是街道上的亮丽风景,由此衍生的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热衷竞速的车主也不必再担心没处飙车,北京乐驾汽车体验基地这样的专业赛道将以亲民的价格向大众开放,非官方竞技活动将逐渐增多。当然,如果想让汽车改装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摒弃不良驾驶习惯,提高驾驶素质,尊重生命。
笔者撰文的目的并不是抱怨什么,而是表达一种急切的心情,真心期盼我国尽快出台汽车改装的相关法规,激活改装车市场。届时中国车市将再掀热潮,外资改装公司的进入将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文 赵国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