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此前所谓徐工并购案被叫停的说法纯属误传,真相是,中央政府相关部委害怕承担决策责任而互相推委,致使对徐工案不能有个确切的说法。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介绍,徐工并购开始是被允许的。自有人提出疑义后,各方舆论引起了高层重视,虽然经过六个部委的讨论,也没有最后的决定。现在是推给了国资委,而国资委说这归江苏省国资委管,因为徐工不是央企。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国资委不管,商务部也就不管,放下再说。实际上商务部等六部门已经同意,只要不是贱卖就可以了。关键是现在谁也不敢说贱卖或者没有贱卖。
从张汉亚的身份来看,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如果说张汉亚的话可信,至少这个问题应该进一步清楚明了了:徐工根本不是处于向文波所说的什么“战略性产业”,是不能卖的企业。向文波或者无知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不了解内情的社会公众撒了一个谎。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徐工是不能卖的企业,商务部等六部门还会在相关听证会开过之后,在是否贱卖的问题上费思量吗?既然说到价格问题了,那就说明这笔买卖是可以做的,问题的关键不过是价格。
这是我所说的“徐工案久拖不决的三重意味”之一。
其二,徐工是否被贱卖,远非向文波所说的那样容易判断。向文波的言之凿凿更像是三一出价8亿人民币而不得后的恶意报复——三一出价与凯雷出价的巨大差距实际上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商务部等六部门本身就有产业与企业并购专家,在开过相关的听证会、听取了更多人的意见之后,如果说商务部等六部门不比向文波这个业内专家了解的情况更多,也决不能说商务部等六部门比向文波了解的更少。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商务部等六部门不能确定徐工遭到贱卖,向文波的贱卖论还能剩下什么?更意味深长的是,让商务部等六部门犹豫不决的恐怕不过是被向文波所煽动起来的,在网络中蔓延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此,有一点不能不提。张汉亚其实是支持向文波的。更确切地说,张汉亚其实是反对把徐工卖给凯雷的。当然他的理由不同于向文波的理由。他说:凯雷是投资公司,又不是这个行业里的著名企业。如果凯雷转卖了怎么办?与其那样,还不如我们自己直接卖。对于张汉亚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建设银行的事情比较有说服力。很多人都根据建行上市发行的价格来判断说,建行被贱卖了。但是,如果没有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建行能卖出现在市场上的价格吗?
其三,徐工到底能够卖出一个什么样的价格?徐工改制,我觉得一定有其不得已的理由,或者明确地说,徐工可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徐工的发展怕是难以为继了,徐工这根冰棍再不出手,恐怕就要化在手里了。——虽然冰棍理论一度饱受舆论非议,但是它的道理其实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徐工改制就此长久地僵在这里,将来是否能卖个更高的价钱,估计希望不大。虽然向文波在徐工是否贱卖的问题上嚷嚷的挺紧,但是显而易见,除了煽动网络民意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徐工改制制造一些新的阻碍,他并不能帮助徐工卖一个更高的价钱。
徐工案的久拖不决,十有八九不是好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