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当信息不够透明的时候,都会在内部形成一个显得奇诡的潜规则。你也可以算作行业惰性。我们发布会上有一个理念,就是破除行业风格上的一个惰性。很长时间,我们用来划分的古典、现代;乡村、极简,到底有什么问题,是“本该如此”,还是“只能这样”?
比如在我们的领域,环保就是一个潜规则。“板材‘被E0’”,因为板材的整个生产过程里,甲醛释放量是不稳定的。某些厂商呢,投机取巧,送检N个批次,不同批次的送检报告里,选一批质量最好的来公布。然后偷换概念,把这个最好结果混淆成自己家所有板材甲醛释放量的检验数值。似乎只要年初搞定一块板材达到欧洲E0标准,一年中所用全部材料就理所当然地“被E0”了。
还有些厂商呢,为了应付检查只求短期达标,就对板材进行特殊处理。比如通过通风这样的物理手段,或者泡氨水这样的化学手段,能让板材短期内甲醛释放量很低。但甲醛释放周期有8到15年,过了一段时间,释放量就会回归正常水平——这时你还以为它合格着呢,其实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隐形杀手。像类似这样的“送检”,没办法成为判定环保的依据。
这是诸多行业潜规则之一。我跟媒体的朋友说过,同行互守潜规则,结果就是慢性死亡。我早晚把那些陋习全兜出来。讲,亡企业;不讲,亡行业。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呢?我都总结了一下名目。比如“先礼后兵”,签单的时候,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板材环保,听来让人无比放心。双倍赔付、超标退换,都天经地义似的。但消费者一提出把环保签入合同,就立马回避话题,最多的就是一句:“没有公司会把这签到合同里”,以行业潜规则为由搪塞。比如“没异味就是好橱柜”,这更开玩笑了,甲醛无色无味,没异味跟甲醛释放量合格就没有必然关系。尤其厨房空间,相对密闭,而且放的都是食物、餐具,甲醛附着在上面,更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还比如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因为在甲醛的检测方法上,有mg/L和mg/m3两种完全不同的计数标准,它们俩的数值之间没可比性。前者呢,是针对板材的甲醛释放量,国家环保标准E1,甲醛释放量为≤1.5mg/L;后者是针对整个空间的甲醛释放量,当空间内甲醛含量为0.1
mg/m3,人就开始不适。很多消费者不清楚里边的专业比较,销售人员就利用这个空子混淆视听,选两种单位里边比较低的数字,来博取客户信任。
这些“行业潜规则”,背景是家装市场长期专业门槛高、信息高度不对称、大小企业鱼龙混杂。到了今天,好像哪家不这么操作,就对不起自己的利润表、回款单。
我们今天要说的行业惰性更深层次,是风格的问题。什么是人性化?我们这次搞的事情,做的博洛尼主义,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严格说呢,它其实是一次去审美标签化的大胆行为。以前的古典现代,这些不是时代、人群、甚至具体到每一个人的主张。它就是审美上的学术分类。我们在教科书级的分类中,过二十年的家居选择生活。有些时候我们喜欢这种吊顶勾线,喜欢那个配饰装饰,设计师惊诧地说:这俩风格不统一,怎们能放在一起呢?“那我咋办?”你看,我们做古典勾线,最好就配这个装饰,这才叫搭配嘛!不然不成了乱配?
选古典就都是一类人么?喜欢现代的就全一种性格么?这就像按星座分人,处女座就得事儿逼么,狮子座就都很强势么?风格确实给了人们分类,但如果这世界上只能按十二星座区分,我想这不是一种归类,而是抹杀。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一次审美变革,是一场社会革命。每个人从选择风格,到选择成为自己。
对于行业惰性来说,当全行业都满足于此时,它就是一种慢性死亡的节奏,不论对消费者的健康,还是行业的未来。国务院发布会上,总理有一句,就是要让明规则战胜潜规则。中国文化不是市场化的,是江湖化的,这让很多人可以暂时赚钱,但在信息越来越共享的今天,比失去专业威信更可怕的是失去企业威信,比失去企业威信更可拍的是失去行业威
前一篇:革命、颠覆,与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