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排精神是结果还是过程?

(2016-08-22 22:48:56)
  女排战胜巴西队的赛后采访里,郎平说;“其实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不要因为胜利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我还中学那会儿,中国女排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三十多年过去了,无论低迷与波折,中国女排现在依然在“三大球”项目中为属于世界冠军的金牌而战斗着。这三十多年来,不管结局如何,我们一直都坚信:女排是打不倒的。这种信念,基于女排的传统,也基于“女排精神”的激励。跌倒了,女排会爬起来;赢了,还会争取下一次胜利。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只要女排赢了,大家想到“女排精神”;而一旦输了,似乎就忘了“女排精神”,甚至责怪姑娘们没“女排精神”。所以这就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这一切对“女排精神”的赞美,都建立在她们赢了球的基础上。按照王阳明的唯心理论,在战胜巴西队的8月17日前,女排精神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没多少人会承认它存在。不信的话,请回到仅仅一周多前的8月15日。那时,女排在小组赛连续输球,虽然跌跌撞撞出线,但马上就要面对强大的巴西队。去翻翻那个时间的新闻评论和微博吧,除了一部分多年铁杆球迷表示力挺外,那些针对郎平或针对某个女排队员的质疑声还不绝于耳:“历史最差的一界奥运会。终于诞生在郎平的手上”“郎平奥运之后肯定要下课”“选人有黑幕有地方利益介入”“有人靠关系进大名单”“奥运会后一定有黑幕揭出来”“中国女排人心散了,没魂了”……

  那么到底,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女排精神”呢?

  说到底,“女排精神”,就不是一两次胜利,也不是简简单单一两个冠军就能证明的,因为它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先从被广泛定义的“女排精神”看看:比如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这些内涵,每一个都指向平时环节的训练,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状态,而不是唯结果论。

  咱们进一步看,“女排精神”缘起肯定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女排的崛起,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在经历了五连冠的同时,“女排精神”慢慢被确定、被推广,被全民接受。那么这个过程呢,是从1981年到1986年的跨度。可以说,它和我们的国家一样,一起慢慢地走向世界,用自己的实力让别人知道、认识、了解我们;同时它也和民众生活的改善同步同轨,并非一蹴而就的东西。

  然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五连冠之后呢,中国女排的表现几起几落,当年的巅峰表现就很难再看到了。自此以后,“女排精神”似乎成了女排的精神枷锁。这是哪儿出了问题?其实不是女排变弱了,而是对手变得更强了,比赛有了更大的变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对手的变化。当我们察觉的时候,差距可能就出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也在于此,更快、更高、更强,赛场上充满变化。

  同样尴尬的是,虽然作为三大球唯一达到世界巅峰的项目,但中国排球联赛水平、排球普及、商业化这些元素其实一直都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中国的篮球和足球,虽然没有站在世界之巅,它却很好地拥抱了商业,走到了普通老百姓身边。这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与其他人的竞争,不只是在赛场上,更多的竞争是在场下;不是单个项目、几场比赛的竞争,而是一个赛事、系统性的竞争。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空喊“女排精神”只能是“唯金牌”论的变种。

  今天,不论是体育还是整个国家其他层面,我们已经告别了“从零到一”的窘境;作为竞技体育强国,不必急于用中国女排的一两块奖牌来证明什么。然而,我们也应有居安思危、奋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不仅在体育,还有经济、科技等方面,我们都有需要追赶的对象。所以,我们依旧需要“女排精神”的鼓舞,只是这种鼓舞,不应该是结果论、唯金牌论的,而应该是过程、系统性的。

  第一未必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争取第一的毅力。说到底,“女排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也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面貌,只是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女排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