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听说的社会化营销,很多的成功案例,比如可口可乐昵称瓶,比如凡客体、杜蕾斯、褚橙、雕爷牛腩。这些的成功关键,总结一句话,就是好品牌而且投入了大价钱。在专业领域里面,有人这么判断:你的公司要做的是社会化营销,还是社会化媒体营销?这其实就是本质所在。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成功,是你的自媒体有了粉丝、影响力、号召力,和品牌宣传功效。但这些都是表象。它可以是做了内功之后体现出的内容,也可能是表面化的空架子。
而社会化营销的成功,才是真正“以人为节点”互动、传播,并带来真实效果的成功。那它们为什么成功?答案是:这些企业从战略层面上就重视社会化,而这种战略胜出意义远大于任何营销策略。可口可乐、耐克这样的公司从决策层就意识到传播和影响在新时代的悄然变化,不遗余力的从各个方面打造自身社会化属性,这不是一次品牌行动,或者一次品牌策划活动就可以完成,而是每一次都坚定朝这个方向走才跟植入消费者心中的。可口可乐不停的让人觉得很酷,很欢乐,即使在中国都做出了包装上的大玩法。像耐克,从最近几年,两次奥运会这种大型公关活动上就能看到,它的创意总是非常走心,洞察到很多深层次的情感,作为这样的广告人,竞争对手也对它都很有爱;New
Balance,这个品牌好像是在做各种无节操夏洛克和高质量的内容,不冲突,又很错位交互。
所以我们好像确实是看到了身边的人真的在谈论可口可乐、耐克、身边人越来越多穿上new
balance,你自己也想买一双?这才是社交的本来力量。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过度营销,其实扭曲了它原本让人和人互动、并传播信息的本质。对于一个品牌运营者或者一个代运营公司来说,这样做难么?不容易。很多做运营的人想,你要让老板满意吧,要让自己升职加薪吧?那么要不要让品牌获得实实在在的转化呢?要不要对得起消费者,做出他们看着起码不吐,甚至觉得好奇有趣的创意呢?要不要舍弃自己当前的真金白银,满足自己的“对得起消费者和品牌”的初心呢?
我在这个领域一个很专业的朋友也说,公司是否从战略上重视社会化属性,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他们在执行过程中,如果不是CEO直接领导的战略负责制,中间会有很多麻烦。比如微博上跟一个大V名人互动,正好他这天有一个事件,执行公司想送他一件产品。如果不是由上至下战略层的社会化营销流程,那么光一个审批就够折腾的了。执行公司告诉联络的甲方人员,这名员工要向自己主管打报告,主管要向经理打报告,经理权衡一下,这事儿不归市场部,是不是要问问采购或者上级,批复一下?一下一天就过去了,最后什么时候搞定这件事还不好说呢。但实际上在社会化的营销过程中,十分钟都足以让点击和转发下降90%。现在很多互联网项目都说是先开枪再瞄准,其实社会化营销更是如此。时事热点稍纵即逝,宁可不准确、有错别字、有点儿糙,也要足够快、分秒必争。
更多的社交媒体呢,他们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已经不涉及任何产品了,而是直接涉及顾客的生活方式。
尽管很多零售品牌都不以为然,这一策略允许发布与其目标受众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更有可能在他们各自的社交网络中共享的内容。
这一内容通过密集的社交媒体信息获得了粉丝的注意,较之于零售商促销内容,其更类似于朋友们发布的内容。这种内容的例子包括以娱乐为主的重新发布的内容和原始内容。
有这样一个总结,互联网不会消失,社交网络就不会,人和人越来越多在社交网络沟通,基础良好。受众在社交网络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传统的传播渠道开始下滑,时机很好。很多品牌和产品在社交网络的推广后取得了销售的增长,收益很好。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三个很好,就没有什么理由怀疑它的前景了。上一次经济危机,互联网广告增长迅猛,这一次经济衰落,社交网络的增长也会体现出来。
前一篇:自媒体平台衰落了么?
后一篇:外部管理内部为何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