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以前的商业环境,如果你有一个不错的产品,你是可以活下来的。但在现在的世界里,你就很容易变得平庸。从优秀到卓越,这是以前很多培训课程和管理学书籍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东西。在那个时代下的环境里,关于这个话题的书作者,研究了5年时间、28家公司,他们过去50年的历程,发现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那本书的作者柯林斯提出了一整套观点,“只要采纳并认真贯彻,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能极大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甚至可能成为卓越公司”。
这其中很多,涉及的是管理经营方面问题。而现在,当这个更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名言金句时,专注的就更加极致。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当人类社会已经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化到互联网时代的时候,我们终于迎来了过去几百年的人们日思夜想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时间和精力的稀缺。
所以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每天能够获取信息的途径太丰富了,信息量也太巨大了。按统计来说,每天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信息量,相当于1500个国家图书馆的信息量。所以这个时代,想要让一条广告或者产品信息被广而告之,难度可想而知。陈鸥出来为自己代言了,马佳佳开始要给王石们上课了,这是以前的柳传志们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这种有故事、接地气的语言、真实可信的细节或者数据堆砌起来的“互联网式传播”,归根到底是要把事情“做绝”,也就是“极致”,只有极致了,才有可能赢得关注。短时间内的频繁广告轰炸是极致,企业家把自己做成屌丝代言人也是极致,甚至一碗牛肉面花五百万买配方也是极致。只有不常规的,才有可能被记住。
从企业家的角度也是如此。当你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成为了最核心的事情。没有人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我看过一个报道,周鸿祎在一次内部演讲时说,“你用力去推大象,肯定推不动,但你用一根针去推大象,一定能把它推的跳起来。”这就是“一针捅破天”的哲学。当你带领一个企业的时候,你首先要找到那根针,你才具有捅破天的机会。
平庸将被淘汰,极致是唯一出路,这是一种工匠精神,是一种把自己逼疯的境界。雷军的定义回答了怎么做到极致,却没回答什么是极致。互联网企业用极致的思维来实现创新和提升用户体验。而具体到通信运营商,笔者认为极致首先应该是100%,达到标准、完成就是100%,没做好、没完成就是0;没有60%完成,没有60%达标,也没有基本、大部分、绝大多数这样的副词;极致就是不接受瑕疵,哪怕一丁点儿。
你做了99件对他好的事儿,他未必记得;你做了1件伤害他的事儿,他便记在心里,会恨你,甚至离开你,这是人性。举个例子,一个客户享受了99次良好的业务办理、话费查询、缴费等服务后,发生了被病毒软件恶意扣费未得到及时退费的事件。客户并不会因为良好的服务占了99%,不到位的服务只占了1%而原谅这次不到位的服务。这1次不到位的服务就有可能将客户赶跑,赶到竞争对手那里去。所以服务必须是极致的,而不是大部分好就行。
现实中,我们有太多的大于0且小于100%。服务基本达到标准,工程基本符合规范,任务基本完成,工作基本达到进度……这俨然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胡适先生创作的《差不多先生传》就是对这民族性的反思。“差不多”对执行力,对客户满意度伤害极大。如果我们都是差不多先生,我们就离极致很远。
要做到极致,要改变现行的包括绩效考核在内的评价体系。一个同事的工作基本完成,我们会给他的绩效打90分而不是零分;一个工程队的光缆施工基本达标,我们会给他结算打90%的工程款,而不是一分不付……这一切似乎合情合理——虽然没有100%完美完成,可也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劳动。让我们再来看看小米,小米公司会为一个屏幕带有瑕疵的小米手机向代工厂支付80%的费用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肯定这台手机代工厂一分钱也拿不到。当我们的绩效考核只认100%,不达100%就是0,我们的执行力、我们的客户满意度定会提升很多。当我们都100%来要求自己和别人,我们也能做到极致。
要做到极致,还需要专注。要一个营业员卖几十种资费套餐、新业务,他只能对这些业务知识浅尝辄止,他无法在卖每一种业务的时候都做到极致;要一个营销团队一年开展数十个营销活动,他只能不求质量地把这些营销活动做出来,营销案的设计、宣传、执行也不可能做到极致……只有把人力、物力专注于少数的业务与营销,才有可能做好调研、做好研发、做好营销案、做好推广,把一个产品真正做到极致。
前一篇:互联网思维碾碎信息壁垒式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