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博洛尼蔡明
博洛尼蔡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114
  • 关注人气:15,1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制造还能自我升级吗?

(2014-06-25 17:04:24)
标签:

军事

  科学界、科幻界、社会界,从十年前就开始讨论如果机器的智能一日千里,会颠覆人类、出来黑客帝国、无机物统治有机物这些伦理和生理问题。我不是专业人士,不知是距离这个上限太远根本不用考虑,还是人类无所畏惧,总之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是拼命制造更好的机器以取代人类。

  于是在一个高工机器人的论坛上,会有这样的声音:“再过一些年,机器人会不会取代在座的各位呢?”而最近的新闻是,张瑞敏说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记者调查,海尔减员的主要原因也是制造业务的智能化减少了用工数量:“不仅海尔,其他大型家电企业,比如美的、创维、格兰仕、格力、海信、志高和奥马等,也都在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或机器人。”

  国内行业不是没认识到现代化机器生产线的好处。我们去德国参观橱柜厂的时候,一整套系统了解下来,发现哪里有些不对。然后详细询问,计算成本,发现德国生产一延米橱柜,比中国的价格没高到哪里去。

  德国制造、欧洲品质这些代表的都是高价格、高质量,这已经成为了常识。我们总说中国制造马上就有危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也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不再”。东南亚、南亚不少国家已经抢了大陆的订单,虽然他们的成熟、职业劳动力群体还不稳定(比如经常会觉得偷懒天经地义,一天做4个小时工作已经很给你面子),但确实已有危机感。但对比欧美,我们一直是有成本优势的。美国如果想抵制中国货,除非他们想让超市里1美元、50美分的水果刀开瓶器全变成10美元。

  所以德国工厂的现状似乎是个笑话。

  但却是事实。因为实际上在大规模机械制造环境中,德国的成本绝对不比中国高多少。他们的费用只来自机器,没有人。德国制造不相信人。只要机器能做的坚决不让人做。我们没有在德国工厂里发现一个自然人,所有的工序,从进料、生产、裁板、封边、质检、成品包装、货物堆栈都是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几乎只需要一个人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这里的操作工本身就是工程师,他只需要按下按钮和定期排错。

  而在规模化的机械制造中,机器的成本永远低于人。

  虽然现在我们还没实现高度自动化、精准化的机器生产线,但未来,在各个行业这都是必然。以前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就总结过,新世纪只需要两种人:开发和维护机器的人、从事机器做不了的工作的人。所以教师、医生、艺术家和IT人士就并列在了同一个维度。当然这里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第一在生产领域,对机器的管理,让一台不会思考的机器去适应复杂的工艺流程,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第二中国60%以上的机器自动化生产线都来自进口。像德国橱柜厂的这一套系统,人家已经试验、实践了几十年,如齿轮咬合般精确操作。我们要做生产线,只能进口。所以我们干脆进口板件。第三则是配套的组装、安装、服务——其实这才是中国总成本优于欧美的关键。欧美人工费用太高了,生产出来没多少钱,上门安装或者之后保修,形成的成本实在让人咂舌。而这一切,正是产品能否占据市场的终端关键。

  中国市场和人力资源有一个悖论。在机器化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级的未来,明显应该提早开始更多的人机器取代人。但我们的就业问题导致使用人工作业,对整个社会来说很有必要——这也是我们一直被困在产业链下游的一个原因。让产业链能够尽快迁移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另外一个就是利用全球制造分布,将本来以前觉得成本高、其实深入了解很平价的部分外包,在合作中学到而不单只是买进西方最先进生产线的核心。

  在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取代中国制造的呼声,是品牌化的观念建立。但中国庞大的劳动人口,何时能转化为相对合理的产业阶梯人口,我们的产业链分布才何时能趋于理性。不然不是全民给老外打工,就是绝大多数人给极少数老板打工。不论哪种,都不能刺激有活力的消费人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