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的最早的一次世博会,是德国汉诺威。那时候中国国家馆还没能单立门户,是放在欧洲馆区里边的。当然位置还算不错,挨着东道主德国馆、丹麦馆这些地方。不过整个中国馆的风格就不敢恭维了,跟卖货的标
注摊位一样,进去以后就是长城3号、就是卫星,跟欧洲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感觉没法比,满眼望去很明显,计划经济的感觉。
日本爱知世博会呢,我们就更成熟了一些。走的是上下五千年,和中国整个社会潮流文化发展方向的路子。大部分馆,都是由艺术师和工程师共同完成的,这样展示的手法就很有艺术性。当然因为当时行业也不成熟,所以我们的馆整个的设计比较笨。装修期三个月,基础的硬装修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直接导致最能突出效果的软装饰都没有出来。包括声光、视频、现代艺术的这些表现手法最后都没在成型的产品中看到。自我的混乱造就了参观者的下意识混乱,大家在别的馆的参观都井然有序,在中国馆就很乱,有吃东西的,有坐在地上的,人们散落在各个地方,不是按照顺序来的。其间还有个插曲,中国馆是有演奏的,每隔十分钟演一次。但非常乱。而且——演奏完了,乐队会现场卖乐器。我认为乐器之于演奏家,就像话筒之于主持人,那是他们的武器,是不能卖的。实际呢,当时觉得能卖钱,也就给卖了。
直到上海世博会,中国有了最好的展示机会。在国家馆这个层面上,咱们把中式设计符号做成了最大体量的
一个东西展示给了世界人民。当然上次说到:有点儿过了。对于一般人来说,越缺少什么,就越想展示和证明什么。本来经历了计划经济成果大展示——用艺术和设计手法表现人文这个过程,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但毕竟这是北京奥运之后又一个东道主的机会,我们就有些不淡定了。光拿单品说,中国艺术宫得中国红、斗拱、东方之冠、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屋顶花园,这些元素都很棒。但在一个合适的大环境,将这些组合成一个合适的意境表达,则不是堆砌符号就能做到的了。
2015米兰的中国馆,大概要成舌尖上的中国馆了。本身主题就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这个天、地、人的概念,主要用线和面来勾勒有大自然感觉的轮廓和曲线。当然也容易看出来,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田野,金色代表粮食,红色代表生命。这些意象很社会化,而水墨纹理代表的传统文化,包括各种书法和绘画元素打散进现代图形设计的手法,就很国际化。
中国设计一直怕进到一个怪圈:如果总是想拼命地表达自己,那就老下意识地认为,老外看你的设计就是要看中式元素中式符号,就是要一眼能认出这是中国设计师搞的作品。把自己圈进这个框框里边,就很难跳出来了。其实对于国际主流文化来说,人家看得更多是设计和艺术本身的手法。日本设计师很少会把浮世绘、和服、枯山水这些日式禅文化的元素做成符号一样的东西罗列出来,反而是全球流行设计手法给得很足,欧美人就很新奇很欣赏。其实说回来,还是文化自信的悖论:你越不自信,越想表达自己,就容易陷入俗套。而随着信心的建立,相信我的文化自有能征服你的地方,不着痕迹不落窠臼,反而在意境上能赢得别人的钻研和领会,对你的文化产生好奇和尊重。
这十几年世博中国馆的设计历程,也是我们设计观和世界观的体现。从最早的计划经济大喇叭广播,到尝试中式文化融入,到希望将一整个中国充分展示给世界,到现在更内敛和自信,关注一个主题就用自己的文化吧它说透。我们的经济早已被世界尊重,并且伴随着这种尊重而来的,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等到我们对自己文化有足够自信的时候,相关文化产业的格局和视野,就都会更宽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