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米兰分享会上,UCCA设计委员会主席宋涛聊到一个问题:很多国外设计师、公司在米兰家具展和艺术周这种级别的设计专业展览上,不认可中国设计,认为中国设计师的产品不能代表中国现状。因为基本都只是自娱自乐,跟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和我们电影有点儿类似。国内电影分两类:拿奖的、拍卖的,而且极难统一。要么就着大众口味来,怎么迎合地好怎么搞;要么憋着拿奖——而且肯定是国外,迎合着西方人口味来,拿到奖后有的能回国赚一把,有的也不好赚,但可以为第二部拿到投资再回旋。再看看我们设计的现状:被老外如上面那样评价的,很多是做概念,做视觉效果,包括做媒体宣传。有多少人会买呢?不好说,更多是增加自己曝光率,积累足够软性资本之后再图发展。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中国社会有着怎样的设计和审美哲学?中国文化在设计里的作用是什么?基本看不到——因为做东西的初衷,本来就从“让生活更美好”变成了“让作品更美好”。
设计不是艺术——不是纯粹的艺术,更不是快速消费品式的时装艺术。展示性、批判性、自我性,这些是艺术的责任——当然现在很多艺术也不这么耿直了——不是设计的根本目的。几年前,博洛尼主办“为中国设计”的项目时,参赛者中最出名的一对意大利设计师夫妇来北京考察,研究中式文化,四处逛胡同、逛书店,看城墙,和看北京人的生活。同行在论坛问他:什么类型的设计最好?这本来是个很宽泛的问题,有喜欢现代的,有喜欢古典的,还有各种装饰型和科技型,无法统一标准。但他想都没想就说:满足生活需要的设计最好。他曾经做了一个淋浴花洒的设计,非常自豪。其实设计很简单,造型简洁流畅,准确保证温度水流,关键是能够让水二次循环使用。他以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认为这样的花洒在水资源贫乏的非洲能有很大作用,在欧美国家,环保性、实用性和设计性也完全没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缺什么才会拼命展示什么。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够漂亮、不够有型,就往往盲目展示一些心虚的东西。越这样,反而离本源会越来越远,而无法接近核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内设计师,作品里表达中式文化都表达得很奇怪——或者说,太中式了,过犹不及。我们总觉得,老外知道我是中国设计师,我不带着中国红龙凤图多宝阁就没了标签,没法登上大雅之堂似的。所以视觉形象上怎么有辨识度怎么来,深层次内容不研究,和其它文化的跨界比较不搀和。最后结果就是,所有作品扔出来,一看都是红黄龙凤,一说都是儒释道教。多宝阁太师椅,仔细看看怎么全差不多,而且这么眼熟呢?哦,到故宫里溜达一圈,基本就全明白了,现在做出来的和几百年前的没两样。而且人家还是真古董,你这只能算假赝品。
我们要的是中式,还是仿古?
梁思成先生说中式建筑的时候,归为四类,西而古、中而古、西而新、中而新,由差向好排序。仿古是做赝品,不是做设计。国际化手法融入当代民族文化,才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方向。日本设计没有刻意凸显过自己的枯山水、浮世绘、和服禅宗这些所有元素。他们的设计师在比较文化,上非常开放地将世界设计潮流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里。不管时装、家居,还是其它产品,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日本设计师的作品,但你要非抓着说这个元素那个元素是日式,又抓不到。可不管哪国哪地区的使用者,看着用着都很有感觉和味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当然,日本设计也是整个国家团队成熟后,才做得这么无斧凿痕迹的自如。但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方向,不能在和生活脱节、光想着复制文化视觉符号不管精神内涵的路上越来越跑偏。我们的设计师不是在位展会、博物馆、公园做雕塑摆造型,我们是要用设计让当代国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中式生活方式精致优雅的一面更多滋养当代人的内心。把你生活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这才是文化。
后一篇:中国设计就怕越不自信越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