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居 |
最近听朋友说到一个将要举办的艺术展:不明觉厉。
这个展什么主题?很科幻?故弄玄虚?半天看不懂,需要背课文一样看解说旁白?还不知道。至少,这个展的主题就叫“不明觉厉”。
好奇心是生物的本能之一。对人类来说,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一个内在动机,其实动物也是如此。比如外在动机,是学到新知识爸妈夸奖老师夸奖,而这个内在动机,就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也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它是天性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呢,这简化词儿的出现,大伙儿都知道,主要还是跟故弄玄虚有关。
艺术展的一个创意也来自于此。那个经典的笑话:“我有个朋友开了个修车厂,但好死不死的开在宋庄了(给不是北京的朋友解释一下,那是个艺术家扎堆的地方),于是,总有人深沉地伫立在他们正修的破车前面,问:“你们这个作品想要表达什么?”当代艺术的自我话语权太高了,高到我不必按着想法来做创意,捏完个东西编解说词就能解决99%的问题:看不懂?应该的,好好研究下解读。看了解读还没感觉?那是你没艺术细胞。
给这下个定义,就是艺术霸权主义。曾经就有评论家说过:不要因为看不懂当代艺术作品就产生自卑感,误以为自己接受的艺术教育不够。事实上是当代艺术系统本身有问题。杜尚把小便池放在美术馆就是艺术品,一个工人把小便池摆在洗手间就不是艺术?这本身就有问题。这句话本身正确与否还有待商榷,因为杜尚的行为本身包含了对时代的解构,和自己的叛逆和创新。如果是那个工人把小便池放进美术馆,而且被人所知,很大可能性我们今天也都会记住他的名字——不是因为名字而被记住作品,是因行为记住名字。但杜尚们的一个巨大后遗症,就是很多的艺术小流氓,把无节操当有天赋,但凡人们觉得“你这算怎么回事儿”的时候,都搬出类似的说辞。他们对这东西先入为主了,也潜意识里强迫你“先入为主”地认为其实有内涵,就是咱不够水平。这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呢,就是纵容了滥竽充数。
我去上课,老师也讲不明觉厉。那是利用人类好奇心的本性。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光不明就有人上赶着过来觉你厉么?很难,信息爆炸,不明白的多了,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NASA里边工程师在火箭上天时都比划啥啊,照样不见几个去研究的。首先你要以产品为核心,研究消费者在既有产品里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点,创造大伙儿对未来产品的兴奋点,找到合适的传播渠道,综合地搭配媒体平台,然后你的不明觉厉才可能有人关心,继而观察你背后的逻辑和产品特性。
艺术可以很实验性地做着尝试——做产品做服务严格说来,也未尝不可,但这代价就不是你一个作品不火能够比拟的了。何况当代艺术都能滥竽充数,在追求利益最前线的商业里还不是如此么?很多实验性的商业项目,不管快消餐饮,有的产品做得很好,人们就会去挖掘项目背后的故事;有的则是拿媒体传媒喷完了吹,吹自己产品卖到多少,融资拿到多少,忽悠着不明的人来加盟来合作,捞一票走人。这可比用公众艺术忽悠大众可恶多了,基本等于忽悠收藏者几千万买个破铜烂铁。
消费者的感情好像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现在能看到的很多手腕儿,美誉度已经不管了,以前还是破釜沉舟型,大不了捞一票就走,捞着再说。现在干脆为了品牌出名,什么没下限毁智商的事情都干得出来。绑架民意这种行为玩儿的不亦乐乎。似乎中国市场真成了人傻钱多速来的代表。任何市场的反馈都未必实时,但绝对真实。如果创意产业只求玄乎其玄、滥竽充数,靠一群同样是玩儿营销广告的人互相吹捧(但凡一有创意型项目,不管好的坏的,最早和最多一批传播的肯定都是做营销的。很多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营销化的时代:了解炒作招数的人越来越多,厌烦炒作人的更是如此)最终结果,就是被营销病毒忽悠得晕头转向但也愈加明白的消费者们,用脚投票,Pass掉更多信息,或者干脆Pass掉一个恼人的行业,让一块饼直接消失。
前一篇:时尚的破坏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