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调查:表面与内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2013-12-06 17:11:40)
标签:

家居

分类: 商界·营销
  赢在中国播了三个月,这期终于告一段落。我跟李静姚劲波还要奋战一周,所以不急总结——而且要总结的实在很多。

  袁岳这场第一个核心内容是调研。不管街访和名人调查,深度与广度都很重要。袁岳是这方面的专家,他问卷的设置、要求、逻辑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每个产品经理策划总监都会强迫自己进入消费者思维模式,史玉柱做网络游戏,自己每天玩儿十个小时,跟别的玩家聊天打怪臭贫,因为他要体验用户究竟在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在乎什么和不在乎什么。现在企业越来越看重这种发烧友级别的研发者策划者,但每个To C的企业仍要做大量调研,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永远代表不了大多数人。

  雷军和刘强东是街访的主力。这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雷军发现调查没问被访者电话,小跑着跟过去赶上两位姑娘,问了电话填好回来。那个背影尤其亲切。小米坚决走群众路线,所有工程师都改变IT宅男的习惯,奋战在一线听用户的意见。公司没有KPI,用户的评价就是最高原则。用户怎么看小米,是雷军最关注的事情。商业世界和时尚行业一样,营销和流行都在经历着轮回。最一开始,大家都是产品做核心,挖掘自己的USP,独特销售主张。为什么呢?酒香不怕巷子深呗。东西够好,招牌戳在这儿,自然用户就抽着鼻子找过来了,因为这是产品缺乏的时代。然后发现不行,我们得玩儿品牌了,因为大家都越来越高级。于是公司拍了一堆没人看得懂的广告,把自己弄成了没人看得懂的公司。雾里看花,挺玄乎,过来体验一下?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光说清楚自己怎么样不行,还得把你跟别的竞争对手区别开,这时候就讲定位了。再到今天,产品本质又回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跟一开始的区别是什么?内核已经由以我为主的“卖点”,变为以用户为核心的“痛点”。因为互联网让企业的品牌能快速到达消费者,却也给了消费者更多放弃的机会和选择的挑剔,以及对传播的质疑。只有以用户为核心,让产品自己说话,才能打动用户。

  而用户的内心真正所需,有时候需要挖好几层,做真正深度的调研。有个例子,央视以前靠人工上门统计收视率,排在前边的是新闻联播为首的新闻节目;后来用技术手段实现了,发现最高的是八点档电视剧。人们在面对面被询问时,总还想弄得正经点儿,高大上点儿,可一数据统计,真实情况就出来了。去年一个开发商找到博洛尼商谈一个精装项目,社区比较高档,开发商有想法为所有房子设计精致的咖啡吧,这样营造精英人士社交氛围,凸显新时代家居空间个性。我的同事认同思路,觉得很好,但如果真这么做了,就可能出现问题。因为博洛尼刚好在去年针对数十个城市,做了一项大规模的生活方式调查,涉及各个不同习惯人群的方方面面。于是同事为开放商摆出一个数据:经过数十个城市的生活方式调查,中国人在家自己、和朋友引用咖啡的比例5%左右,而且没有足够数据支持,在家喝咖啡与否和收入有着直接关系。这样一个空间用来做咖啡吧,就产生了机会成本。我们是不是能用别的功能模块代替它,更好表达城市精英们的社交诉求?开发商一听一研究,采取了我们的方案。

  我们无比需要着深度调查,因为这个世界表面与内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连续问为什么,详细、私密、复杂、专业地针对性解决客户关心的问题,是每个市场人员、甚至全公司人员的职责。这是一个全员产品经理的年代,而产品经理们,都是一个产品的超级用户,体验着这个领域所有好的不好的,才可能有不断的创新来解决问题。现在不仅娱乐圈,商业产品也到了需要粉丝的程度。铁杆粉丝是一个产品推广、公关、宣传的最伟大武器。这些粉丝在想什么,你不用知道么?

  十二场一共两个平局。第一场劲波的,最后一场袁岳的。劲波的是遭遇战,大伙儿还没适应呢,狂K一通发现半斤八两。袁岳的是收官战,惺惺相惜的味道已经全出来了。至于是不是天才数学家早就算好了分儿瞄着打平,你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