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居 |
分类: 先锋·设计 |
有人说,中国人活一辈子,是活给别人看的,不是活给自己体验的。略偏激,但也有道理。首先从传统上说,东亚儒家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要有担当要能做大事。享受生活的人不少,但多是被贬被罢官的,看透红尘,进了释家与道家的境界。而在整个民族来说,是要能忍辱负重成大事的,所以过得累些、不为自己多些。“要有面子,要出息”。从现代看呢,中国人经历了最动荡的几十年,从一无所有到GDP世界第二,生活方式剧变。不管靠批发零售,还是倒腾能源等努力,终于在短短时间内拥有了以前几辈子加一块儿都不敢想的货币量。这时炫耀式(向他人)、犒劳式(为自己)消费成为主流,“能看到的奢侈”也就是主要目的。
国内家装市场也是如此,以前最看重的就是视觉美感。大家住了二十年的筒子楼集体宿舍,连独立的卫生间厨房都没有,再到新世纪,大房子别墅都有了,怎么装修?当然是怎么奢华、视觉盛宴怎么来。2000年前国内没有整体厨房,厨房的视觉概念就是抽油烟机灶台和案板。1999年我在德国科隆参观家具展会,第一次觉得国内的所有橱柜、厨房,都是垃圾。展会上意大利的整体橱柜,岛台、通体操作面板、吊柜、各种时尚的线条色彩……一个活在386、486年代的人,坐上时空穿梭机到了2011,抱着IPAD、攥着IPHONE,当时就是这感觉。所以我引进了西方整体厨房后,国内消费者们一对比,也都这感觉。
十年过去,视觉盛宴这个方向我们走得越来越前卫。现在中国厂商每年都组团杀向意大利,把米兰家具展包场一样参观。从构型都配色到设计,从进口代理到设计师合作,一应俱全。视觉设计上,我们与欧洲流行的时差越来越小。但其实,我们真正的生活品质、生活舒适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么?未见得。现在都市新领袖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的内涵,越来越多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犒劳”自己。新一代人从教育、学历、国际化、生活情趣上,都越来越成熟。不像父辈们,没的参照,只能看着好莱坞大片农自己家装修,怎么漂亮怎么来,别人一参观放眼望去极尽奢华,能惊叹地合不拢嘴巴最好。对现代这一人群来说,让别人知道我的优秀、财富,与品位固然不错,但真正的满足感,来自自身生活质量的确实提高。能展示但不舒适的生活方式,在他们心中已经不是首选。
所以在家居设计上,除了视觉效果,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舒适性、居住功能性的精细化设计。比如,很多大房子或者别墅,是两代或者三代人一起居住。在设计时有没有进行专业的研究如何规划?这种合住式生活方式,有中年主人有老人,不是喊几句口号,地不能太滑鞋柜要有个凳子就解决了,而是要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地做设计研究。和老人同住说得简单,其实居住方式就有三大类:一、完全分离型。比如复式的房子,上下层相接或同层相邻,但各自具备完全独立的空间;二、部分共享型。老人和中年夫妇共享玄关、起居室、厨房这些房间的一部分空间;三、完全同住型。除了各自的卧室之外完全共享。每一类型和其下的各种情况,对户型和功能设计的需求截然不同。比如老人还有一定自理能力,也喜欢自己照顾自己,愿意给孩子们多点儿自由空间,那么你的厨房怎么设计呢?你觉得这是橱柜选什么类型的视觉化问题么?完全不是。老人的晚饭时间比正常早,一般是五六点钟。而中年人正常下班,要八点左右吃饭了。老人在孩子休息时做饭,和孩子在老人吃饭时做饭,都是非常不方便的事情。如果老人的生活区域里能另改造一间他们自己的厨房,问题就迎刃而解——这可不是配饰选材能解决的,而是最开始的规划设计,就要有专业性意见提出。
对于专业设计师来说,家居设计似乎很简单,画图配色软装就完了。但实际没有科学的分析归纳和全面的调查研究,一个空间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居住者的建筑品质和家庭生活的幸福感。对视觉美满足了我们的新鲜感,而需求感,要靠更人性化科学化的精细设计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