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居 |
分类: 先锋·设计 |
好的设计,就是一个好的故事。设计前有故事,设计中、设计后同样有。这就像香水的前调、中调、尾调一样,从引人入胜,到状态正酣,直至余韵绕聊。所以设计师经常说,做设计和做文学有相通之处,是讲叙事手法的,因为都是在营造一个环境——文学是画面感,设计是生活方式。
我和意大利设计师里帕里尼合作九朝会的景观设计时,灵感源泉就来自我给他讲的故事:贵州省,苗族、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水梯田上。那个地方民风淳朴,保留着各种传统。有的支系民族一年都不结婚,就大年三十晚上,所有订婚男女才凑一块儿办喜事儿。那块儿的水梯田那个美啊,秒杀一切摄影师的小心肝儿。夏天像绿丝带迎风飘扬,秋天黄色由浅到深由高到低就是一幅山水画。还比如我和里帕里尼聊七姿十六式的原型设计,讨论怎么设计一种适合女人的家居生活方式。他就会反问:是要给什么样的女人做设计?是白天坚强夜晚脆弱,还是白天强晚上也强的?是只穿裙子从来不穿裤子的,还是天真浪漫不谙世事的。只穿裙子的女人,可能是理工科名校、华尔街雇员,带卡地亚手表,从婚姻到事业计划得井井有条。温柔似水的女人,可能喜欢薰衣草,从小在公学、顶级大学受良好的教育,偏好人文历史,爱读卡尔维诺,如风般随性。每个不同故事的女人,都会带出一串迥异于其他的设计思路。而把相似特性再归入一个空间,才能开始这项设计。
设计的故事,字面上,咱们是能理解为“花絮”的——这就简单、但也单薄得多:设计一个什么空间时,我接触到了什么人什么事,有的影响了我什么思路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些都是花絮。而我们说的设计与故事的关联不仅于此,因为设计本身就能营造故事,所以才有了叙事型的设计。设计作品的本质是满足使用功能需求,但它也是现代美学的一部分,可以也必然承担着从各种角度美化生活的意义,不管这方向是简化、繁化、艺术化、叛逆化,还是返祖化、未来化。总之,它是会表达情绪的。设计不止是考虑机能问题的解决、人类应用的方法,还要考虑一个作品能不能表达一些或深刻、或肤浅的内涵。而这个表达的过程,就跟文学一样是有层次和手法的。一个作品放在这里,透过功能性可以让消费者认可,透过故事性可以让消费者感动。
但故事不是讲解、旁白,或者说,至少不能全靠这些来解决问题。当代艺术晦涩难懂,可以有注解表达作者思潮,但如果一个艺术品全靠旁边写字儿的板子,才能让人知道“你这要表达什么意思”,而对着艺术品没有一些不可名状的冲动,那就纯粹成了解释艺术,靠吹靠白乎,就不能靠作品自己。设计也同样,一个空间一个建筑,本身就要像一场表演,除了有演员(功能性的主旨),还要有剧本剧情舞台氛围,自身能形成气场,让置身于其中的人感受到与另一个空间不同的味道,才能展开一个故事。所以近些年,产品语境、感性工程、剧本导引式设计,这些词儿非常流行。就像现代的广告设计,从“告知”转变为“劝进”,再转变为讲故事型、隐喻、分享型的“软性告知”一样,感染力不是说教和展示,而是共鸣。共鸣很少来自于显性需求的满足,更多是隐形需求的挖掘。人饿想吃饭,人困想睡觉,这时有饭有床,人当然就能得到满足。但更能让人感动的,是我对自己想要什么并没有很清晰的意象,只是活了几十年,总觉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还缺些什么。突然某天,在一个空间里,看到这些材质、线条、色块搭织的景象,一下就感觉这里是我的,我就该属于这里,这个设计所描绘的画面感就是我生活中、甚至潜意识中自我的写照。这时,直达内心的共鸣就产生了。
一个设计,并不是追求风格、表现用材、划分奇形怪状的空间、将奢华家具排列组合起来就够的。能沉静下来,用心感受人对环境、空间的真正需要,感受这一类人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命,才能讲出一个故事,而不是光放上一个结论。哲学家说,仅从结局上看,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而生命的不同之处,不就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么?
前一篇:西方不懂的东方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