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居 |
设计是人与物交流的艺术,能改变的是物,需满足的是人。按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一直到自我实现的五层需求,当然也适用于设计。但设计既有其物/人的特殊性,我们也就不用那么复杂,可以更简洁地考虑它与人的互动关系。
有国外设计师,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本能、行为,与反思,就很简单实用。人之初,不是性本善恶的问题,而是属于地球,属于哺乳动物,属于这个自然的一份子。东方自古以来的哲学是天人合一,能合一,你就能飞升成仙,仙人就是和自然融合,循环往复不消亡的象征。所以古人说,你不能寿与天齐,是做了很多逆天的事,比如乱吃东西,比如生气发火算计人,比如身体能量流通不顺畅老生病。西方更多是在和自然争斗,但科学系统的进化论更把人和动物确实的关系敲死了。所以不管先天习性还是后天修行,自然性、动物性在人身上是去不掉的。男人更有侵略性、竞争力,女人更易对下一代产生关怀和付出,这些也都是天性。同样,我们觉得一件东西“漂亮”、“好看”,这就像雄性孔雀利用自己五彩羽毛能够吸引到雌性同类、好看的花色彩绚丽能吸引到昆虫帮它传播种子一样,是本能的反应。
人类喜欢高度饱和的色彩、优美的构图、干净的外表,这些都是本能。能满足本能的东西,基本都不会是太伟大的作品,但它们都会令人愉快。
行为就是功能,把功能精炼到极致的就是包豪斯——一切装饰都是罪。有些设计师认为功能性是最好办的,不就是床能睡觉,沙发能坐人,软件能用么?实际这点是最麻烦的,不然也就不会现代设计二三百年,还在强调“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同样是睡觉的床,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睡眠习惯的人,不同职业特点的人,对“能睡”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你是把泛用性设计在一个产品里,还是分门别类,每个产品突出单一特点?家庭一般不止一个人,哪些关系和年龄的人容易组成一个家庭,他们功能性的需求交集在哪里?就算是软件,一个WINDOWS,世界用了几十年,“好不好用”这个问题还一直是在改进中完善,但从没完美过。而且在前一篇文章中说过,消费者的需求有时是需要被引导、被教育、被识别的。人们本来都没想到需要这个功能,但你做出来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样方便多了/好用多了。比如车上放杯子架这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以前车子是没有的。带头思想就是严谨的德国设计师: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停下喝水的,放杯子能提升安全系数么?这需要的不止是理解一个产品,更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
而最终有些悖论似的,就是反思层次。拿最基础的本能需要来说,简单大方、干净漂亮的建筑很令人愉悦啊,但设计师为什么还在中国大地上,造出各种裤衩、金元宝、摩天轮、乒乓球、扭曲树干似的奇形怪状物体?究其根本,这来源于设计师的反思:这仅仅是漂亮,但没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东西狭隘低速缺乏内涵,无法体现出我的想象力、创意、文化深度——不管是对媒体,还是对同行来说,都没得展示。
而消费者的反思,则来源于两种。第一,是人类区别动物性的思维力,探索那些远远超过本能的、与生俱来生物性偏好之外的事物。曲线圆滑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我就要拥有一个个性线条;人们都喜欢优美流畅和谐的音乐,我就要找鬼雷摇滚死亡金属。这些在本能层面上是负面的,但在反思层面是正面的。人类到达生物链顶端,奇妙的思维力是最让人兴奋的产物。
第二,则是思考我们需要展示的形象。一件衣服,一双鞋,你会不会因为“也许不太合适”最后没买呢?谁都有过。人类的社交性让我们希望展示一些符合自己个性地位的设计产品,同时规避另外一些。
设计可以被看做物化的情感,它的特性必定跟着人类情感运作。一个只有顶地墙的空间,被设计后,才能成为人居住的家。人对一件事物的反应是非常复杂的,而设计就是让人在这些需求上都得到了满足,才有了自身的存在意义。
前一篇:设计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后一篇:西方不懂的东方意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