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先锋·设计 |
(原文登于广州日报家居版蔡明专栏)
普利兹克建筑奖,全球最权威与最负盛名的建筑师大奖,捧出的顶级设计师或身家亿万,或世外高人般思考建筑艺术与人性矛盾——但实际上,在娱乐至上的当下,这类精英型奖项比起格莱美、奥斯卡甚至金酸梅奖,在抢夺版面和忽悠大众的功力上都远远不如。但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不太一样,它应该会有被讨论的噱头:王澍,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建筑师(第一位华人建筑师是名声在外的贝聿铭老先生)。
王澍先生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的院长,土生土长且获奖无数——没海外教育背景的土大师,在建筑设计这个圈子并不多见。说实话,他的获奖让国人震惊,甚至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相信,只觉得哪个小道消息又出来搏版面了,等着“微博辟谣”这类的来两句“此微博信息不实,予以删除”之类:只因普利兹克奖,算是西方最主流艺术的评判标准,甚至可以说,有中国人拿了这个奖,比张艺谋或者陈凯歌拿个奥斯卡更让人震惊。这是真正没有娱乐因素、纯粹中国高雅艺术的登堂入室,被世界认可。我看了他的作品和介绍,把园林艺术融入到城市建筑,关心拆迁、旧房、改造、再生,非常民族化,而且是有建筑思想、建筑体系的民族化,不是抽中国红、多宝格这种中国元素的民族噱头。别人都比谁盖的楼高、盖的楼丑,引起更多媒体报道(不管捧骂)时,他思考怎么用最中国式的叙述来表达建筑。王澍的获奖,令我们有几点思考。
第一,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确实走在了成为世界主流的路上。九朝会发布时,我对媒体说,未来30年是中国设计腾飞的时代,这片地方一定会出现世界级的设计大师,不管在装饰、时装,还是建筑领域。因为强大的经济赋予了艺术设计崛起的空间和可能性,也让老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认同和好奇,希望为这个持续增长的国家找到文化基因方面的理由;而奥运会给了中国最好的国家形象宣传契机,要知道在历史上,日本、韩国的设计,也都是在东京、汉城奥运会后崛起,三宅一生、川久保玲们在欧洲时装周办秀场,三星、LG完成了产业升级,从纯制造提升为强势品牌。世界对中国文化、中国设计的认可度在飞速提高。
第二,只有真正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王澍对中国古建筑技艺、古建筑思想的追求,虔诚而强大,再糅合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化进程里,民族特性就极其鲜明个性,能给世界文化以冲击和借鉴。博洛尼钛马赫设计师王元昭前年拿下Andrew
Martin,也是因为对中式文化的独到应用。当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也有前提,你说中非一个小国,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它再民族的东西,图腾面具油彩草裙,甚至食人族,也无法真正影响世界,而只能成为部落文化,就是在一段时间内被潮人追捧,然后再被其他部落文化取代,属于茫茫流行海洋中的可替代品。而在各方面都在世界领域掌握了话语权,文化与艺术,如日本的禅文化、浮世绘等,才能真正打入西方主流社会。中国世界大国的身份、文化古国的底蕴,真的是我们最好的环境和机遇。
第三,王澍的获奖,给喧嚣吵闹的中国社会一个很好的思考机会。每天沉浸在碎片化、娱乐化的媒体氛围中,我们或无所谓、或无可奈何地认识到,这是个不疯魔不成活的年代。媒体标题党,微博乱叫嚷,三百六十行,全民赚钱忙。社会上,令人尊敬的不再是知识、修养、思想,而是货币数量、哗众取宠之能力、娱乐细胞。教授老板,招聘者求职者,演员群众,都只以自己的身份与技能为跳板,在求镜头一面,曝光出名。此时,一个不靠喧嚣炒作(获奖之后,媒体轰炸估计难免)、商业运作、以丑为美的建筑设计师,研究文化,研究民族,获得了世界最顶级高雅艺术、主流文化的奖项认可。这一事件的本身,是不是就足够我们思考一些东西呢?我们评判人与事的基准点,是否应该考虑改变一下角度呢?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否就该是现在这般冲动单一与激进
呢?
呢?
前一篇:感性消费,理性贩卖
后一篇:“自我”这种生活方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