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艺术区看中国设计

标签:
意大利米兰设计创意中国 |
分类: 先锋·设计 |
北京798历经十年,伴随着租金飙涨和被媒体与几十年前的曼哈顿Soho相提并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块地标。米兰的Zona Tortona,翻译过来叫做托尔托纳地区,十年前和798前身“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类似,也是米兰运河边的旧工厂一座。那时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和设计工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生气勃勃。米兰家具展有了几十年历史,供新锐设计师抓死人眼球不偿命的米兰设计周却还是襁褓中。2001年起,Zona Tortona这块创意园区每年都要打上米兰家具展的顺风车,把当年最雷人的艺术或时尚风貌或前卫设计一字排开供人交流。
今年的设计周因为全球环境,低调了不少。以前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件,用惊世骇俗也很难形容的装置艺术,挑战人类对视觉、奢华、性感、匪夷所思的承受底线。今年则和家具的转型类似:不再进行永无止境的外部扩张,比谁让人眼球变得更大,而是在内敛中寻找平衡,让人眼球缩小的同时聚焦于设计的思想和哲学。
最近几十年,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有着越来越平民、大众的趋势。一切未经雕琢的器具都能拿来摆上当艺术,只要你反应了社会风貌,有独到的内心独白。这种艺术平民化顺应扁平世界的时尚潮流:信息高度对称发达,谁都可以是**家。只是“有独到的内心独白”这种描述,往好了说是激发每人心中的艺术直感,不好方面就是因为门槛的拉低,技术层面任何都可以进入,之后用一篇包括自己在内谁也不懂的说辞来表达这件艺术品的思想,就能公之于众。艺术娱乐化,设计传媒化。
艺术大众化的趋势很难阻挡,但艺术家们开始在其他方面追求内在功力,设置门槛。高科技、新材料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看下面这个屏幕。
不是LED,也不是荧光版,这是水墙。所有水滴在同一时间出现,构成这个品牌的Logo,之后飞流而下,墙面消失得干干净净。水滴再次出现,周而复始。这幕水墙看似简单,装置设计和流体工程却非常精巧,展出的效果自然夺目。
这个类似水泥墙的的东西,是新材料的体现。墙上影子是我。在科宝体验馆发布会上也有过类似场景,发现但凡这种影像投射,头型永远是最先出卖我的。
绿植是这两年的风向,衣帽间、庭院、配饰都在用。上次说的设计型SPA,也有几款靠绿植营造氛围。植物不名贵,但这样的造型和视觉效果,就是好的设计。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艺术界以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偶发艺术等“当代艺术”战胜了欧洲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架上油画的艺术传统。而上个世纪的现代欧洲中心主义又消解了东方“传统艺术”的纸介媒体。于是,整个人类开始跟着美国文化走,直到人类出现了艺术危机、精神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直到现在金融危机的几大危机共振。从时尚、艺术是国际经济实力话语权体现的观点来看,当代艺术和装置艺术,也开始回归禅意、内心等境界向的创意,比如东方韵味。
之前数年,不论是家具展,还是设计周,米兰出现的中国人都被看成是拿着相机的抄袭者。组团的,形象的实体化历经数年时间,想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过几年Zona Tortona创意区里,看到了一些变化。中国元素、中国设计,甚至中国买手,都开始出现。
整合后的中国元素,像Artdeco装饰花纹一样的应用。
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法体现。
中国的艺术,可以是工艺,比如烧制、陶瓷;可以是生活方式,比如士大夫生活起居,胭脂纸画眉笔;还可以是哲学思想。儒释道在中国的大成,和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和谐,宇宙运转的规律,这些“大道”的理念,是可以通过设计体现出的。而这些,远比中国红的简单堆砌更有价值。
7000年前,中国的前辈就用茧的纤维性制作出丝织,绸缎。丝绸之路浩浩荡荡,传到中亚、西亚及地中海。这个装置,就是将种子放在小胶囊里,将一个生命放在一个如此小的空间,然后从小到大,最后开枝散叶,向外无限繁衍。
中国古代传统的打酒方式,是用天然竹筒做成的提子,提手末端弯曲,方便悬挂。这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思考产品的方法:这盏灯是天然的竹子材料,且使用中随意放置,提起就走。
竹筒CD架,上面的镭射材质和竹子自然材质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