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设计时装时尚 |
分类: 时尚·文化 |
上个月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几十场发布会,算是国内这个季度重要的时尚盛宴。聊几点时尚产业的看法。也许哪天,博洛尼也要登上这个秀场。
1、中国是时尚大国,不是时尚强国
所以大,因为中国国民的消费能力。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到1000美元之后,一国经济就会步入加速发展期。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以往的奢侈品将转化为居民的必需品,这种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也会更加迅猛。奢侈品和时装同样,中国市场已经变为全球仅存的几大拓荒地之一。
但中国不强。巴黎伦敦有集天下大成的时装周。吉芬、例外这些中国品牌登上巴黎秀台,是值得宣扬的。何时全球设计师都以登上中国秀台为荣,才是值得欣慰的。我们的时装周,几年的噱头都在最佳设计师、评奖。评奖的命运为了一种手段、一种招揽的工具。如果没了评选,中国的秀场靠什么吸引人。现在和北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有印度马德里时装周、巴西圣保罗时装周、香港时装节等,真正的竞争将在未来五年展开。保持竞争,冲击更高,中国时尚之国的国际性、容纳性还要加强。
2、中国设计国际化
中国设计走向国际化,固然有用浓郁的中国风吸引西方人眼球的成功先例,但这不该是中国设计从今往后的固定思维,不然会使中国设计师更多的个人风格和锋芒被磨去棱角。每个品牌都带着设计师生长环境的影子,但不代表它必须是一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民族品牌。在巴黎登台的两个品牌,都没有刻意体现中国元素,但他们的文化背景会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体现。
曾经有人用“大智”和“小才”形容国内外设计师。相对于国外设计师灵感爆发式的“小才”,中国设计师有文化积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长久以来的哲学思想是他们的精神土壤。中国庞杂的哲学思想确实阻碍了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为创造力积累了厚实的基础。这就是“大智型”的创造力,长久、稳定、深入人心。这时创意更可称为智慧。中国设计师应该利用这种积淀,让自己更国际化。
3、时尚的民族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刚才着重世界,现在再谈民族。时装周冠名“国际”,本身就还有些心虚。世人只知“米兰时装周”、“伦敦时装周”,没人想到“纽约国际时装周”这种名字。民族的强盛了,才会有影响世界格局的力量。2002年,印度有一场名为“Mohabbat”的时装展,作品有很多民俗,甚至印度佛教的元素,但造型却很时尚。“Mohabbat”这个词源自印度宝莱坞。先是IT,然后电影,再时装,各个方面看,印度都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北京文化、经济、政治都有基础,现在又是奥运黄金时期,时装周有朝一日,自信地改个名字:“北京时装周”,应该更响亮。
4、中国品牌的崛起
设计师品牌有沉淀无形资产的优势,绝大多数奢侈品品牌都是以设计师命名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品牌,和七八十年代在国际时装界崛起的日本群体不同,中国有着强大的工业产业力量,这些将成为设计师们的后盾。但他们仍需要后续的力量和国际化操作。如果没有,这个群体将只剩下几个设计师的名字,没有品牌留下。
博洛尼现在做“为中国设计”,主攻还是家居。将来也许会做时装的“为中国设计”也说不定。一个时代的崛起需要事件,创造事件搭好舞台,就是企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