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运火炬文化 |
分类: 先锋·设计 |
奥运火炬设计用的是航天技术“双火焰”,燃烧室里还有一个局部的小燃烧室。如果主燃烧室灭火,比较小但很稳定的“值班火焰”会在零点几妙内点燃它。这种设计抗各种风向的8级风和大雨,可说万无一失。
然后2007年1月,向国际奥组委提交火炬时,奥委会官员好奇,用嘴一吹,火炬应声而灭!百炼成钢永不熄灭的奥运火炬,就这么被搞定了。
倒不是因为那名官员会气功。其实人吹气的绝对速度没8级风那么大,加速度却很大,瞬间从0升到很高。火炬受风的时候,作为造型的云耳对抗风性能有很大影响,如果没有它,专家计算,吹风或者侧风,火炬的抗风性能可能会要比现在要好,这个结构上有一定影响。
艺术美观性和功能实用性,这两方面是设计者最头疼的问题。以前和“为中国设计”的意大利大师Roberto Palomba聊天,他是绝对的功能至上者,所有设计都为人而服务,自己高超的艺术修养,甚至只被他看作是附加品。对设计火炬内芯的专家来说,一根钢管大概是他们最想要的,大幅提高不熄灭概率。当然我们的专家也不会这么教条,因为一件有着历史意义的事件或者物品,通常还带有一个特性,就是文化性。而文化性,很多是要依靠艺术性体现。
祥云的“纸卷轴”就很有东方神韵,“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上下比例均匀分割,汉代的漆红、红银对比的色彩,是醒目的视觉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