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九朝会昆曲文化 |
分类: 生活·心情 |
余秋雨先生曾说,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可以这样讲,昆曲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在中国制造过长达二百余年的社会性痴迷,而且人们对它的痴迷程度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是中国戏剧史上其他戏剧范型所不可比拟的。上至宫廷下至市井,没有不看的,唱昆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是诗、歌、舞、戏一体的艺术,是那个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到现在,昆曲衰微,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在《牡丹亭》中错位合影。我现在开始学昆曲,光头适合演法海
某种意义上,昆曲不单是种传统形式,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包含了对今天生活依旧十分有用的信息,甚至是许多生活元素。比如之前说到现代的精英阶层应该能享受“慢文化”,中国现在太浮躁,太野蛮,需要放慢节奏,需要静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可以慢下来。昆曲的特点,就比如它的慢,它的美,它的情,如果用一个字表现——‘雅’即可。昆曲的“慢”代表了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审美取向,是要在特定的场合、由特定的人群去欣赏。所以说,昆曲应该是一门精致艺术。
于丹在CCTV上说,昆曲对我们来讲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文章,不同于了解做人的起码道德,它是一种奢侈品,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让我们能够心游万仞,在审美中完成一个从容而优游的穿越,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
在我看,昆曲未必要适应现在,但现代社会要适应它。随着京剧的普及,进入中小课堂,也许某一天京剧会成为快餐流行文化,但昆曲依然可以保持这种“小众”的形态。
现代的生活紧张繁忙,在必须遵守的过分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可能给人们一个梦想的空间。也许每个人在梦幻中可以触摸到的,就是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