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生活·心情 |
《奋斗》小说开始在全国热卖,再把《奋斗》炒了一遍,作为对老朋友石康的支持,我第一时间搞到了一本《奋斗》的正版,也算是给石康发了点工资。已经拜读完,觉得小说写得好过电视,小说更细腻一些。
我关注《奋斗》是因为老友石康,而喜欢《奋斗》却是因为陆涛。在陆涛的生命中,我感受到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不断去拼搏的激情。这样一个励志角色的命运,却是在石康还没有发迹时,我们在一次因厨柜而引发的午饭中成形。
这就是决定陆涛命运的那套厨柜,石康非常喜欢。
虽然我与石康同学多年,可是毕业后就几乎没有联系,知道那人有才,但也不至于有才至此,谁知道还当上了编剧。我们重新相遇还是在200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刚好开始写《奋斗》。正好他家装修,知道博洛尼的厨柜好,就去我们体验馆看厨柜。他看中了我们的一套厨柜,那时的他还没有现在那么红,也没有那么有钱。7万左右一套的厨柜他还是要掂量掂量的。结果他知道这家公司是我开的,就找我这个高中同学出来吃顿午饭,希望能够给点内部折扣。
哪知这一顿饭他不仅把内部折扣搞定了,还额外将奋斗主人公的原型给定了下来。我们俩关于《奋斗》主人公的讨论是从这个年代谁是最流行、最时尚的人展开。李东田、吉米和梁志天都成为我们的谈资。创意行业的人,已经引领着这个时代的发展。
所以我们俩就此海谈了一番,从创意行业的分类,创意行业的传递层次,到当时国外正在流行的LOFT、SOHO这些生活方式,再到设计型酒店、设计型餐厅和创意产业园区,最后是创意人群的生活轨迹。
谈到创意人群对于理想近乎偏执的追求,谈到艺术人群在798、酿酒厂等艺术区过着前面展示,后面泡面的艰辛生活,谈到他们满足于为理想奋斗的快乐。我也顺道将自己的“GBD北花园艺术区”梦想及对中国设计的崛起等想法给他一股脑说了一通。
再厉害的编剧也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原型,这个世界绝对不存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事情。华子、向南、陆涛等人的奋斗经历,就是艺术家实现理想的一个缩影,而陆涛的“艺术村”,就是我为之努力了4年的“GBD北花园艺术区”。回想起来,这次我免费客串一次原型,他也那么有钱了,电视剧也拍了,书也出了,是不是该向他找补点版权费啊。
而“我一搞建筑的都不出国,你一做衣服的出去干什麽呀!”来自餐桌上石康那:“我一做编剧的还没有出国,你一做家居的出去看什么?”的感叹,能读出点当时石康的酸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