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惯匪 二十

分类: 梦里关山 (纪实,传奇) |
在写作《最后一个惯匪》的过程中,不断有朋友来询问,相关史料究竟出自何处,有无夸张演绎。夸张演绎是难免的,否则很多断片性的事件便无法融会贯通了,但基本史实是清楚的,无论于兴随匪帮的各次案件还是克东县的匪徒逃狱,都是那个时代轰动一时的事件。
其实,除了直接采访当事人,比如张孝德老人以外,它的若干内容来自公安部和黑龙江省旧公安厅档案材料中为表彰和宣传倪金德(倪钦)烈士及其战友而收集的相关材料。它们大多数来自曾经与他一同战斗过的同事,好友乃至对手。目前,这些档案已经对社会相关人员开放。
类似这样被湮没在历史中的材料,还有很多。在得到机会对其进行研读的时候,笔者常有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之感。
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和倪钦烈士相似的人物,他们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故事,有些读来令人感到呼之欲出。在非网络时代,信息成为铅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对一名所谓英雄人物的表彰宣传,又是那时十分重要的任务。所以,公开发表的材料,往往只是宣传部门择其精华进行汇总的内容,而且往往出于突出典型性的原因有所选择,故此难免挂一漏万。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被视为“边角料”的材料中所包含的内容,渐成人们记忆中珍贵的素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萨写作之时,难免有求全之处,舍不得丢掉任何有价值的材料,不觉把故事拉长了。同时,这又是工作之余的写作,速度上可能不够快,因此连载可能做得不符合时代高速,快捷的读写特点,尚请读者原谅。
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呢,毕竟,于兴随案件是一起十分跌宕起伏的案子,一个在其他匪帮相继覆灭之时顶风作案的团伙,自有其独到之处。而侦破这一案件的过程,也堪称血与火的较量,智慧与狡诈的对决。
新城大街追杀,是于兴随案件中办案人员的一个噩梦,因为这多少有点儿丢人。其实,这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属于正常现象。
在周围群众的呼喊中,公安人员才注意到房上有人。
谁在房上呢?
那还能有谁啊?鞠希增他们呗。倪钦他们眼睁睁看着几个匪徒连蹿带蹦,一路从房顶上跳过几条巷子,不见了。
怎么不打啊?
倪钦他们都是全副武装,但是大家一枪未发。房上的土匪也一枪未发,双方只是闷头追逃。
这是警察和部队的区别了。部队的任务是战斗,为了打胜仗要不惜一切代价。警察的任务是治安,尽量避免造成市民死伤和恐慌。
于毛子是城里的土匪,知道警察的特点,所以他们在房上蹿越,也是手中持枪不发,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开枪,双方心照不宣。
一路上追了几条街,案犯在房顶上跟跑酷似的,警察却没有茅山道士的穿墙术,最终越追越远,只好作罢。
倪钦等人回到合作社,看到两个战友被匪徒绑得跟粽子一般。经过调查,才知道问题出在那个经理身上。从拜泉逃回之后,于兴随感觉到社会情况的变化,于是安排匪帮人员去找合适的公开职业,暂时潜伏下来。这个匪帮的成员社会上的混混居多,但也有一些伪满时期便在社会上有公开职业的,承担窝赃,打探消息等任务,而哈尔滨清理整顿社会秩序之前,他们复杂的社会关系仍有相当能量。所以他们几乎都找到了过得去的职业,甚至还有的当了街道办事处主任。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潜伏下来之前,周智富还和他们一一谈话,鼓励他们时刻准备为党国效忠,等国军打过来如何如何。
这可能也算中毒太深的一种类型。
令人扼腕的是,倪钦他们来抓捕的机会非常好,于兴随和周智富也在逃跑的匪徒当中。当时于毛子正带着一帮土匪在里面分赃,都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但警方没想到杨炳煜本人便是于毛子匪帮的成员。公安人员对情况没有了解清楚便贸然下手,而且认为两个干警,控制毫无准备的鞠副官应该不是问题。
结果,进院后杨炳煜发出暗号,面对七八个持枪匪徒,两名公安人员寡不敌众,不幸被俘。
在追击过程中,有一批局里的干部恰好在附近开会,也目击了追逃的过程,其中就有倪钦他们局的局长 – 根据当时的职务情况判断,这个局长很可能便是姜达生。
但毕竟来得仓促,追了半天一无所获。
倪钦也觉得很失望,带着一班部下,见到局长自承工作有失误。
局长倒是没有生气,只是责问当时为什么不开枪。看来是做了领导,对业务不熟悉了,倪钦只好一番解释。局长听了只是摇头,说不对吧,关键是你们装备不够好,得改善。
怎么?难道还要给我们装备几门迫击炮不成?
局长说,要是有几支好枪,你们的战斗力肯定能提高。他一指倪钦身后一个警察 – 瞧,就这枪,怎么打土匪啊。把你那破玩意儿拿来,给大伙儿瞧瞧。
那警察一咧嘴,把枪交给局长。
挺好的一支枪啊。
局长接过枪来,忽然退后一步,脸色一变喝道:“把他给我绑了!”
[待续]
其实,除了直接采访当事人,比如张孝德老人以外,它的若干内容来自公安部和黑龙江省旧公安厅档案材料中为表彰和宣传倪金德(倪钦)烈士及其战友而收集的相关材料。它们大多数来自曾经与他一同战斗过的同事,好友乃至对手。目前,这些档案已经对社会相关人员开放。
类似这样被湮没在历史中的材料,还有很多。在得到机会对其进行研读的时候,笔者常有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之感。
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和倪钦烈士相似的人物,他们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故事,有些读来令人感到呼之欲出。在非网络时代,信息成为铅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对一名所谓英雄人物的表彰宣传,又是那时十分重要的任务。所以,公开发表的材料,往往只是宣传部门择其精华进行汇总的内容,而且往往出于突出典型性的原因有所选择,故此难免挂一漏万。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被视为“边角料”的材料中所包含的内容,渐成人们记忆中珍贵的素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萨写作之时,难免有求全之处,舍不得丢掉任何有价值的材料,不觉把故事拉长了。同时,这又是工作之余的写作,速度上可能不够快,因此连载可能做得不符合时代高速,快捷的读写特点,尚请读者原谅。
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呢,毕竟,于兴随案件是一起十分跌宕起伏的案子,一个在其他匪帮相继覆灭之时顶风作案的团伙,自有其独到之处。而侦破这一案件的过程,也堪称血与火的较量,智慧与狡诈的对决。
新城大街追杀,是于兴随案件中办案人员的一个噩梦,因为这多少有点儿丢人。其实,这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属于正常现象。
在周围群众的呼喊中,公安人员才注意到房上有人。
谁在房上呢?
那还能有谁啊?鞠希增他们呗。倪钦他们眼睁睁看着几个匪徒连蹿带蹦,一路从房顶上跳过几条巷子,不见了。
怎么不打啊?
倪钦他们都是全副武装,但是大家一枪未发。房上的土匪也一枪未发,双方只是闷头追逃。
这是警察和部队的区别了。部队的任务是战斗,为了打胜仗要不惜一切代价。警察的任务是治安,尽量避免造成市民死伤和恐慌。
于毛子是城里的土匪,知道警察的特点,所以他们在房上蹿越,也是手中持枪不发,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开枪,双方心照不宣。
一路上追了几条街,案犯在房顶上跟跑酷似的,警察却没有茅山道士的穿墙术,最终越追越远,只好作罢。
倪钦等人回到合作社,看到两个战友被匪徒绑得跟粽子一般。经过调查,才知道问题出在那个经理身上。从拜泉逃回之后,于兴随感觉到社会情况的变化,于是安排匪帮人员去找合适的公开职业,暂时潜伏下来。这个匪帮的成员社会上的混混居多,但也有一些伪满时期便在社会上有公开职业的,承担窝赃,打探消息等任务,而哈尔滨清理整顿社会秩序之前,他们复杂的社会关系仍有相当能量。所以他们几乎都找到了过得去的职业,甚至还有的当了街道办事处主任。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潜伏下来之前,周智富还和他们一一谈话,鼓励他们时刻准备为党国效忠,等国军打过来如何如何。
这可能也算中毒太深的一种类型。
令人扼腕的是,倪钦他们来抓捕的机会非常好,于兴随和周智富也在逃跑的匪徒当中。当时于毛子正带着一帮土匪在里面分赃,都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但警方没想到杨炳煜本人便是于毛子匪帮的成员。公安人员对情况没有了解清楚便贸然下手,而且认为两个干警,控制毫无准备的鞠副官应该不是问题。
结果,进院后杨炳煜发出暗号,面对七八个持枪匪徒,两名公安人员寡不敌众,不幸被俘。
在追击过程中,有一批局里的干部恰好在附近开会,也目击了追逃的过程,其中就有倪钦他们局的局长 – 根据当时的职务情况判断,这个局长很可能便是姜达生。
但毕竟来得仓促,追了半天一无所获。
倪钦也觉得很失望,带着一班部下,见到局长自承工作有失误。
局长倒是没有生气,只是责问当时为什么不开枪。看来是做了领导,对业务不熟悉了,倪钦只好一番解释。局长听了只是摇头,说不对吧,关键是你们装备不够好,得改善。
怎么?难道还要给我们装备几门迫击炮不成?
局长说,要是有几支好枪,你们的战斗力肯定能提高。他一指倪钦身后一个警察 – 瞧,就这枪,怎么打土匪啊。把你那破玩意儿拿来,给大伙儿瞧瞧。
那警察一咧嘴,把枪交给局长。
挺好的一支枪啊。
局长接过枪来,忽然退后一步,脸色一变喝道:“把他给我绑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