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在等待——老萨在丹东探摸打捞现场报道(下)

分类: 梦里关山 (纪实,传奇) |
“丹东一号”的真实身份是致远舰,这个消息对笔者来说其实不算新闻,早在一年以前,圈内的朋友们已经认定了该船的身份。2014年9月17日,也是邓世昌殉国后一百二十年的纪念日,该船的一门十管格林炮被打捞出水,该炮的编号后被辨认出来,属于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特朗工厂所造。这一批火力相当凶狠的武器(实际每一根枪管的口径只有十一毫米,应该称作机枪的)被安装在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上。由于靖远舰并没有沉没在丹东水域,所以此炮的发现,实际已经表明该舰只能是人们寻觅多时的致远舰。
在日本横须贺展出的致远格林炮
事实上,致远号上的格林炮现存至少两门,其中一门是致远沉没后被日军掠到横须贺基地的,如今存放于日本横须贺军港,三笠号战列舰的一侧。
丹东打捞上来的致远舰格林炮水下照片
另一门便是2014年出水的这一门了,它保存得十分完好,而且很有历史意义 –
这门格林炮被证明原来是安装在致远舰桅盘里的,依靠一套诨号“猫”的特殊支架俯仰旋转。而日军记载当邓世昌发起他最后的冲击时,致远舰的舰身已经向右倾斜到三十度,大多数火炮已经无法发射了,只有桅盘里的这门格林炮还在对着日军猛烈射击,直到全舰沉入大海。
壮哉,邓公,壮哉,致远。
尽管格林炮的发现,加上其它间接证据已经可以证明这艘战舰的身份,央视的公布还是有着重大意义 --
一件新的文物的出水,让文物部门能够更加直观地确认致远舰的身份。2015年9月17日 –
同样是这个大东沟海战的祭日,在水下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堆碎瓷片。消息传到后方,不敢抱太大期望的专家询问瓷片上有无图案。最初的回答是没有,但很快有一名考察队员注意到,在嶙峋的附着贝壳之间,隐约可见某种特别的花纹,而且,与其说它是花纹,不如说它更像
– 文字!
这是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发现,当专家们几乎是战战兢兢地把“花纹”拼凑起来的时候,一行文字出现了,Chih
Yuen。
致远号战舰的英文名称!
尽管是不大的一个瓷盘,却让一年多的努力得到了最直观的证明 –
藏在这片大海下面的,正是那条承载着中国海军不屈军魂的致远舰。
我们上船的目的,便是期待能够亲眼看一看。一百多件各类文物中间,它被放在一个单独的储藏箱中,可见工作人员的珍视。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可以直接目睹这个“神奇”的盘子,但记者们最初的反应却是困惑不解
-- 这个破碎的磁盘看起来完全是无色的,怎么看不到上面有什么文字呢?
水中打捞出的磁盘,仿佛没有任何纹样
看到我们疑惑不解的表情,工作人员说他们最初也没有发现它的秘密,只有于某一个角度,才可以看到所谓的“花纹”。
我们试着从侧面看去,似乎中心的部位的确有某种特殊的纹样,然而,再看又不见了。
略带不甘地把装盘子的金属盒子倾斜了一下,一个让我们目瞪口呆的结果出现了 –
当盘子倾斜到一个特殊角度的时候,它仿佛忽然具有了生命,流溢出异样的光彩 –
盘子的主体变成了玉一般的颜色,只有中心变得通明彻亮,盘子的周边,则骧上了一圈光环。一个本应出现在宗教的名词,在这一瞬间出现在笔者的脑海
– “天光”。
参考图片致远舰姊妹舰靖远舰保留下来的餐盘,可见中心舰徽部分原有金属上色,推测是120年的风浪让致远舰餐盘上的舰徽被磨蚀殆尽,但渗入瓷器表面的金属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这片深陷在磁盘中心的文字清晰地显示出了自己的真容 – 环绕在上方的,是与原来所闻稍有区别的Chih Yüen –
致远舰的外文拼写采用了更加贵族化的威妥玛式拼音,而不是普通的英文。环绕在下方的,是“中国皇家海军”的英文拼写“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中间,是变体的“致远”两个篆文汉字,两侧还有装饰性花纹,共同组成酷似青花瓷装饰纹的效果,方寸之间庄重而又古雅,更无可置疑地宣示着主人的身份。只是破碎的磁盘,加上粘附的贝壳,仿佛一块块触目惊心的伤痕,让我们难忘那场惨烈的海战。
那一瞬间,几乎周围所有的人眼中都有了泪,那是一种神圣的感动。我想,那是邓世昌和他的战友们的微笑,他们,终于等到了我们。
【完】
【PS】最近老萨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萨书场(sashuchang),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