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梦里关山 (纪实,传奇) |
采访的当天海况并不好,海上风浪迭起,仿佛黄海在宣泄激动的心情,闹得人们难免吃些苦头。不过,与当天的采访任务相比,这点儿苦头就不算什么了。转眼间,海战的现场大鹿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此时海面上依然惊涛满布,周围阴云四合,却突然在战场上空出现一片晴空,此情此景令人惊叹难消。
左侧远方便是海战战场大鹿岛
一时百感交集,只能轻声对大海说一声 ——邓大人,看您来了。
在致远舰长眠的海面上,有两艘打捞船在风浪中坚持作业,它们中一艘是担任中继和指挥任务的考古01号考察船,另一艘则是隶属于丹东港的辽浚九号救捞平台,潜水员便是从这里潜入水中,去寻找目标。
中国考古01号
考古01船是中国水下考古界期待已久的工作平台,在此之前水下考古船所使用的大多数是救捞公司所提供的非专业船只甚至需要借助渔船来进行作业。在大东沟水下调查的过程之中,丹东港方面和国家文物局也曾经大量使用当地的渔船协助进行调查,这种不正规的方式显然对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并不安全。这艘中国考古01号考察船是2013年4月在重庆开工建造的,该船没有采用传统的蒸汽或燃气动力,而是采用了安静的全电力推进,这就使得它在进行考古调查时可以尽量的排除自身的干扰。它的排水量并不大,只有980吨,航速21海里/小时,正常载人30名,可连续航行1,000海里,自给力30天,设计的工作海域为我国沿海与西沙等南海海域,最明显的标志是尾部的大型吊车。
当这条船抵达丹东的时候,笔者也曾上船参观,可以看到它的船舱之内分为上下四层,后甲板装满了考古仪器,在两弦有潜水作业的专用装置,并配备了多伯数声纳、旁侧声纳等设备。在它的船身上有着中英文标识,写明中国考古01号。在它的船头上还有一个太阳鸟的标志,这便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识。它的驾驶舱颇为豪华,为360度视野,采用全部数字化和自动化操作。
而辽浚九号是一艘没有动力的打捞平台,上面带有四具大锚以及旋转的吊臂,配有一个减压舱,可以满足长期固定地点的打捞和探摸任务。当我们登上这个平台的时候,潜水员们都已经下水了,正在紧张地工作着。
最初被命名为“丹东一号”,又在这几天被基本确认为致远舰的这艘战舰残骸,就横亘在辽浚九号的下方。
打捞现场保留了大量出水文物,有一块蜂窝状的钢板,根据专家判断,这便是这艘船的锅炉舱中所用的水管过滤板。
同时,在打捞上来的众多物件之中,还有一根一端已经变形的紫铜管,这应该是那个时代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进行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话的送话管。
残缺的送话器
此外,在水下打捞出来的文物之中,还可以看到一座陶瓷水池的残缺部分,依稀可以看到这块残缺的陶瓷水盆上带有狮子的标志,狮子的头部和身躯已经不知去向,只有威风凛凛的狮爪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英国一向是崇拜狮子的国家,想一想这会不会是当时英国为北洋水师巡洋舰上的高级军官所配盥洗设备呢?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丹东一号”怎样被确认为致远舰。
老萨在探摸打捞致远舰现场向广大读者致意
【待续】
【PS】最近老萨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萨书场(sashuchang),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