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看央视扬州马拉松直播,令人感动的不是黑人运动员夺冠,不是扬州人民以各种造型对扬马的激情参与,而是飞机之上,摄影机俯拍大扬州城时的直播画面,古城葱笼掩映、碧水浩浩,云茫茫,五亭桥、栖息塔似一颗颗明珠镶嵌其中,让扬州充满了古诗词中诗意、唯美的浪漫气息。
每天都游走在扬州的大街小巷,那些景色早已熟识于心,时间久了,正如一些老扬州对瘦西湖的抱怨,从小到大,看多了,一点新鲜感都没有,如今,换个角度看扬州,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之欣喜与感叹。
其实,扬州城每天都在变。那些藏于巷尾的小店小铺,那些伫立街头的小商小贩,在斗转星移间,来来去去,换的跟走马灯似的,而这种变化,只有心之人才能细微体会,常人是不大在意的。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而我,为了老街老巷中那些充满人间烟火的市井味儿,和散落在街头的各种吃食。
身处闹市的石塔菜场,是扬州人经常买菜、买鱼肉、各种熟食和小吃的大集市,里面的蔬菜种类不仅繁多,还总能亦步亦趋紧跟着时令的步伐,常常有从四邻乡镇拿着东西沿街叫卖的乡人,刺猬、锦鸡、青蛙、野生黄鳝、斑鸠和扭成一团、身上满是灰色花纹的活蛇,也有江都乡下的老人拎着竹筐,竹筐里装着用白布包裹着的草炉烧饼,用麦草灰当燃料慢慢烘烤的草炉烧饼,芝麻糖馅料,很有嚼劲。
从位于四望亭路的石塔菜场北门往南走,是一截缓坡,缓坡两边以卖水果和蔬菜的居多,大约下坡走五六十米的样子,在路西有一家新开的卖梅菜扣肉饼的摊铺,铺口的地方摆着用铁皮制成的炉灶,炭火沉于炉底,待煤烟烧尽之后,炉内滚烫,在炉壁上码放着的梅干菜扣肉饼,被余火烘烤的金黄焦脆,咬一口,绵密而富有嚼劲,被猪油浸润之后的梅干菜特散发着独有的沉着醇厚风干之味。
大凡小贩说起自己的小吃做法,大多有些期期艾艾,要么沉默,要么含糊作答,仿佛不经意间会走漏千古秘方,其实坊间这种小作坊的苦,那里是我等吃货可以应承得了的。

说起来,梅干菜扣肉饼不算是扬州发明的小吃。果然一打听,店铺主人是浙江人,他说这梅干菜扣肉饼是从浙江传来的。或许为了证明自己的做法正宗和地道,他一言不发指着柜台上一大碗梅干菜扣肉,让我自己瞧个究竟。不过,一番端详下来,发觉这碗梅干菜扣肉很像是一个噱头,只是拿来做幌子,从台面上摆放的几样食材不难看出,梅干菜是已经洗净切碎处理好的,在它旁边是以肥膘猪肉居多的肉泥,上方则是一大盒油腻发白类似猪油的东西,问对方,回答是葱油面,想必是用葱和猪油熬制,再加上干面粉起酥用。
做梅干菜扣肉饼所需的面坯,是半发酵的,将其擀成圆片后,抹上葱油面、猪肉泥、撒上梅干菜之后,包圆,再擀成饼状用木炭进行烘烤。据小老板说这种三块钱一个的梅干菜扣肉饼,每天都能卖出上百个。 临走时,特地买了一袋梅干菜,准备回家自己做梅菜扣肉。浙江的梅干菜与扬州乡人晾晒的方法大致相当,浙江晾晒的梅干菜湿度大,叶片多、菜梗细嫩,味道更为浓郁。
回家查相关资料,发觉百度上遍布梅干菜扣肉饼加盟的广告,大有前几年风靡国内的土掉渣饼趋势。顿时,不免心有戚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