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 |
在扬州民间的厨房,最不缺的就是想象力。一块朴实无华的豆腐经过民间主妇们的巧手烹饪,不仅有七十二般变化,就连滋味也各不相同。
在扬州,所有的豆腐菜肴当中,最接地气的恐怕要数“汪豆腐”了。 汪曾祺先生在《豆腐》一文中说:“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
倘若没有汪曾祺先生的这段文字介绍,恐怕许多外人和我一样,无从知晓“汪豆腐”,因为在扬州的餐馆里,甚少能见到“汪豆腐”的身影。第一次品尝,还是年初在江都老巷子里一个看上去卫生很差的餐馆里。一碗热气腾腾、黏糊糊、颜色暗沉的汪豆腐一上桌,顿时惹得在座几位惊呼:久违了!纷纷用勺舀着吃,而在朋友的再三催促下,尝试品尝了一下,发觉除了烫舌之外,这碗朴素的汪豆腐并非像汪曾祺先生描述的那样好吃的“打耳光也不肯放”。
或许,对“汪豆腐”的误解就是打这个一刻儿产生的。然而,在这个夏天潮湿闷热的一天上午,扬大烹饪学院教授陈忠明亲自下厨,为的就是让我了解什么是正宗的汪豆腐!
做汪豆腐这道菜时,不可或缺的配料是兴化产的芋头,将其切成小丁,之后将豆腐切成拇指大小,葱姜米和蟹粉也都少不了。
大火将锅烧热,放豆油,烧到五成热时,放葱姜米和芋头一起煸炒,二分钟之后,再放豆腐丁,用勺轻搅动,倘若有功底可以颠锅,翻炒几下之后,放蟹黄下锅,倒高汤或者自来水一大碗,烧开之好,关小火,调入盐和味精,再倒入事先调好的水淀粉,微煮一分钟之后,出锅装碗内,撒胡椒粉趁热吃。
陈教授讲:所谓“汪”其实是一种烹饪技法,特色和“烩”差不多,都是在菜里加少量的水和淀粉。而在兴化,每家的煮妇都会做汪豆腐。这是一道很有当地民间特色的美食。
汪豆腐最明智的吃法,是用勺舀着吃,滚烫鲜香润滑的豆腐里夹着着绵软清香的芋头丁,口感上层次分明,倘若吃时,再伴随嘴巴发出“吸溜”的美妙声响,顶着一脑门沁出的细汗珠,咽下每一口汪豆腐,恭喜你,算是入门了!
据说,到了虾子上市的时节,兴化人还会在汪豆腐里加虾子和虾子酱油,这样做出来的汪豆腐,虽不及蟹黄汪豆腐来得高级,却同样“鲜得来眉毛也要落脱了”。
(此文专为扬州广电《品味》杂志撰写,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