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急吃不了嘶马拉豆腐

(2012-07-26 17:20:50)
标签:

美食

心急吃不了嘶马拉豆腐

淮南王发明豆腐时,一定想不到好吃好看的豆腐流传于民间之后,还会演绎出许多传奇却也无从考证的故事。

 

在扬州江都区嘶马古镇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林则徐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这些外国人请他吃饭,故意只给他刀叉。林则徐是中国人,玩不转刀叉,觉得自己有失面子,回到家后,他直生闷气,想报复挽回面子。于是让厨师想办法,也要让这些老外丢一次脸。于是厨师做了一道嘶马地区有名的拉豆腐,端给外国人吃,这些老外看着一碗油汪汪的豆腐上面一点热乎气都没有,于是伸出毛茸茸的手拿起勺子舀了一大口直接往嘴巴里送,然而被一层麻油封住的拉豆腐其实滚烫无比,老外被烫得呲牙裂嘴,想吐又觉得难看,想咽,又犹如炭火滚过肠胃,难受之极。结结实实的在林则徐面前丢了一次脸。

 

坐在嘶马通江饭店的圆桌旁,听当地的民俗专家郭丞礼讲这段和拉豆腐有关的故事时,心中难免疑问故事的真实性?果然,日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和潮汕菜有关的故事时,发觉林则徐用某种小吃让洋人出洋相的故事,被移师到了岭南,而故事的主角拉豆腐也被换成了白果芋泥。

 

其实坊间流传的故事,无论版本是否具有真实,都丝毫不影响拉豆腐在嘶马人心中的分量。

 

作为当地著名的传统小吃,拉豆腐以往只出现在农村乡镇的白事丧宴上。当凉菜结束,准备走热菜时,它作为头道热菜出现在餐桌上。据说倘若没有拉豆腐,这桌酒席则不成宴。关于拉豆腐,坊间还有一个传说。拉豆腐最早出现是在寺庙内,僧人在禅房修行时,无意间发明了拉豆腐。随后这个小吃又被到寺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学了回去,久而久之就在嘶马地区流传开来,如今每逢清明、七月十五和冬至这天,在当地家家户户都会用一碗拉豆腐来孝敬祖宗。

 

有着三十年历史的通江饭店已经将拉豆腐做成了自家的招牌菜,据老板讲,自己外祖父宦为祥在嘶马古镇做拉豆腐是一绝。如今,自己继承了老辈们的衣钵,也希望就此能传承下去。

 

倘若不亲眼观察拉豆腐的整个烹饪过程,就很难理解这个“拉”字究竟是何解?只见身兼老板和厨师的宦老板取出一块老豆腐,解释道:用勺等物反复在豆腐上做拉锯的动作,这样原本好端端的豆腐就变得松散成颗粒状。然而如今,餐馆追求的是快速餐饮,也就是说要让客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到美味。于是按照传统方式在锅内拉豆腐,厨师嫌费事,干脆事先直接用手将抓碎豆腐。

 

拉豆腐好吃的秘密在于一个“三”字,也就是说除了主材“豆腐”之外,所有相同的调味料都要放三遍。

 

首先将老豆腐用手捏碎,不能捏成泥状。大火将锅烧热,放油放豆腐炒,目的是将豆腐里的水分炒干,这时再放酱油、放水淀粉,需要将火调小。第二次往锅内倒油炒,这时要加盐、放水淀粉和白糖进行翻炒。炒几分钟之后,放豆油、糖和味精,临出锅前再撒一把绿莹莹的香葱,一碗油汪汪的拉豆腐就算做好了。

 

见我忙着拍照,迟迟不肯品尝,饭店老板赶忙提醒说这拉豆腐一定得要趁热吃。一想到林则徐用滚烫的拉豆腐戏弄洋人的笑话,就越发令人吃得胆战心惊。先用勺舀了一点,用嘴慢慢吹,再缓缓送入口中,发觉豆腐经过反复油炒已经变酥香,甜腻外加香葱夺目的味道交融在一起,鲜香而滋味醇厚,单吃不错,倘若浇在白米饭上也算给朴素的米饭增添华彩。

 

相传曾有人将拉豆腐用罐子装好,从扬子江畔的嘶马五圩码头上船,经4个多小时,四五十里水路,到镇江后再拿出来吃时,还是热的。你说这奇是不奇?

 

有意思的是,拉豆腐是嘶马当地著名的小吃,出了嘶马镇,就再也不见其踪。

 

在与民俗专家郭丞礼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拉豆腐这些年的变化。或许,受利益驱使,原本出现在丧宴上的拉豆腐,如今已经出现在嘶马的各个餐馆内;原本将一块完整的豆腐放在油锅中,用勺拉豆腐的手法已经被彻底摒弃;而临出锅时,要浇上一大勺芝麻香油的工序也被省略了。一些餐馆为了寻求口感,迎合市场,原本只用素油制作的拉豆腐,变成荤油翻炒,有的甚至添加了肉糜等食材。

 

传统的东西逐渐消失了,而拉豆腐也开始变得名不符实。

 (此文为扬州广电《品味》杂志撰稿,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